「广西艾盛创制科技有限公司」广西艾盛创制科技有限公司招聘
广西艾盛创制科技有限公司
广西艾盛创制科技有限公司招聘
农业部正式登记的微生物肥料品种目前(截止2011年8月26日)在农业部正式登记的微生物肥料品种有621种,因篇幅所限,仅列出部分内容(前200种),详情可查询“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网站( http://sfi.caas.ac.cn/biotestlab/new_page_26.htm) 序号 企业名称 登记证号 1.北京世纪阿姆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0)准字(0005)号 2.河北巨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0)准字(0010)号 3.秦皇岛润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0)准字(0011)号 4.北京世纪阿姆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1)准字(0006)号 5.三原德龙肥业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1)准字(0018)号 6.河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实验厂 微生物肥(2001)准字(0020)号 7.山东省长清农药厂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1)准字(0025)号 8.东莞市保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1)准字(0029)号 9.威海比尔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1)准字(0034)号 10.北京甸甸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15)号 11.江苏天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22)号 12.唐山垦易生物肥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24)号 13.威海比尔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26)号 14.南京南农康大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32)号 15.涉县崇益有机生物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33)号 16.沈阳丰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35)号 17.湛江市绿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36)号 18.海南江岛实业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38)号 19.青岛杨康生物肥料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40)号 20.黑龙江省绥化农垦晨环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41)号 21.宿迁市金富康肥业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47)号 22.大连施倍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48)号 23.山东亿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50)号 24.三原德龙肥业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51)号 25.襄樊绿馥欣生物工程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52)号 26.江苏省微生物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53)号 27.东莞市保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54)号 28.青海天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55)号 29.北京鑫鑫盛达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57)号 30.北京鑫鑫盛达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58)号 31. 北京颐永堂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59)号 32. 湖南豫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60)号 33. 无锡格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62)号 34. 武汉远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73)号 35. 湖南豫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74)号 36. 哈尔滨绿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75)号 37. 佛山金葵子植物营养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76)号 38. 领先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77)号 39. 北京丹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78)号 40. 黑龙江绿丰生物有机肥料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79)号 41. 日本磐亚株式会社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82)号 42. 山东省聊城福田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83)号 43. 北京九隆升微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85)号 44. 福建超大集团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86)号 45. 儋州荣坤复合肥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87)号 46. 海南五和实业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88)号 47. 武汉裕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89)号 48. 海城市嘉禾生化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92)号 49. 云南丰禾生态发展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93)号 50. 北京春熙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95)号 51. 沈阳市禾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96)号 52. 湖南农大哥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99)号 53. 世纪阳光(江西)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100)号 54. 北京丹路实业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101)号 55. 德州阳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104)号 56. 烟台博洁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105)号 57. 北京中农新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106)号 58. 淮安大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107)号 59. 三门峡龙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109)号 60. 北京世纪阿姆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110)号 61. 北京市京圃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114)号 62. 哈尔滨恒华复合肥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16)号 63. 沈阳市绿源生物技术研究所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20)号 64. 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22)号 65. 山东三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23)号 66. 鞍山凯得华生物肥料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25)号 67. 上海久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27)号 68. 内蒙古佳农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28)号 69. 河北巨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29)号 70. 领先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30)号 71. 长沙艾格里生物肥料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32)号 72. 江西绿悦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33)号 73. 黑龙江农垦加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34)号 74. 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35)号 75. 永济共和百事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36)号 76. 威海比尔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38)号 77. 黑龙江省卫星农药制造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40)号 78. 济南鑫盛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42)号 79. 扬州市森大肥业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43)号 80. 北京东方腾达商贸有限公司沂南分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45)号 81. 成都合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47)号 82. 永济共和百事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48)号 83. 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53)号 84. 领先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54)号 85. 领先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55)号 86. 鸡西市绿农生物制剂厂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56)号 87. 河北益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58)号 88. 河北益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59)号 89. 北京中龙创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61)号 90. 保定市华星生物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62)号 91. 北京中龙创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65)号 92. 承德华赈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66)号 93. 安徽金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67)号 94. 河北省微生物研究所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68)号 95. 河北巨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70)号 96. 北京世纪阿姆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75)号 97. 北京双龙阿姆斯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76)号 98. 上海修文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78)号 99. 沈阳丰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79)号 100.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新津微生物制剂厂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80)号 101. 潍坊真农肥业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83)号 102. 河北汇仁生物有机肥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85)号 103. 山东腾飞集团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86)号 104. 三门峡龙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88)号 105. 保定市华星生物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19)号 106. 武汉金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92)号 107. 武汉金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93)号 108. 北京中农汉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94)号 109. 沈阳国科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95)号 110. 新疆天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96)号 111. 北京沃土天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97)号 112. 河北冀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98)号 113. 保定市华星生物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99)号 114. 河北冀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00)号 115. 北京双龙阿姆斯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01)号 116. 漳州美利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02)号 117. 鞍山凯得华生物肥料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05)号 118. 北京长城高效有机肥料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08)号 119. 北京中龙创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09)号 120. 华容县华盛生物有机肥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11)号 121. 邢台和阳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14)号 122. 北京春熙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16)号 123. 山东鲁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17)号 124. 北京市京圃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18)号 125. 广西利达农业开发实业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19)号 126. 安徽省砀山生物工程研究所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20)号 127. 武汉施瑞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21)号 128. 江西省天意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22)号 129. 湖北正佳微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23)号 130. 鞍山凯得华生物肥料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24)号 131. 陕西省阳光高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27)号 132. 河北巨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28)号 133. 青岛地恩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29)号 134. 阜新华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30)号 135. 青岛天地缘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31)号 136. 青岛天地缘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32)号 137. 北京中龙创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38)号 138. 鸡西北方肥业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39)号 139. 高要百事达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40)号 140. 北京中龙创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42)号 141. 烟台海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43)号 142. 青岛地恩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44)号 143. 青岛天地缘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45)号 144. 北京双龙阿姆斯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47)号 145. 河北冀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48)号 146. 湖北百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51)号 147. 新疆惠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52)号 148. 新疆惠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53)号 149. 潍坊神洲生物肥料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59)号 150. 五常丰业生物制剂厂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61)号 151. 太原市京圃园生物有机肥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63)号 152. 漳州三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65)号 153. 广西桂乐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67)号 154. 中国科技开发院云南分院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68)号 155. 栖霞市宏翔微生物肥料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70)号 156. 北京谷田肥业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71)号 157. 北京颐永堂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72)号 158. 北京颐永堂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73)号 159. 南宁绿源生物肥厂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75)号 160. 山东省滨州雁来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77)号 161. 吉林省宇瀚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79)号 162. 鸡西市绿农生物制剂厂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81)号 163. 江西省赣州大丰肥料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82)号 164. 上海四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84)号 165. 山东沃地丰生物肥料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85)号 166. 山东黎昊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86)号 167. 漳州三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87)号 168. 青岛地恩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88)号 169. 山东国科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93)号 170. 山东黎昊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94)号 171. 广西桂乐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95)号 172. 南京农业大学环境能源工程研究设计中心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96)号 173. 广西桂乐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98)号 174. 济南鑫盛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99)号 175. 山东京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00)号 176. 广西鸿生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04)号 177. 北京中农新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05)号 178. 青岛百事达生物肥料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09)号 179. 青岛丰乐康复合肥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11)号 180. 广西鸿生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12)号 181. 济南鑫盛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14)号 182. 德阳市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16)号 183. 北京中农新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17)号 184. 东莞市保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19)号 185. 辽宁津大肥业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22)号 186. 济南金海肥业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23)号 187. 重庆福纳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24)号 188. 天津益博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26)号 189. 山东百奥生物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27)号 190. 深圳市金圣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28)号 191. 大连绿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89)号 192. 美国亚联企业集团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91)号 193. 大连蕙康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92)号 194. 赤峰肥地宝生物菌肥开发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01)号 195. 北京华丰伟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03)号 196. 北京都恩世纪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07)号 197. 广西黎塘远东化肥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08)号 198. 重庆市绿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10)号 199. 赤峰肥地宝生物菌肥开发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18)号 200. 诸城市样样丰生物有机肥厂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29)号 临时登记的品种有648种,详细信息请查询“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网站(http://sfi.caas.ac.cn/biotestlab/new_page_27.htm )
序号 企业名称 登记证号北京世纪阿姆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0)准字(0005)号2. 河北巨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0)准字(0010)号3. 秦皇岛润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0)准字(0011)号4. 北京世纪阿姆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1)准字(0006)号5. 三原德龙肥业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1)准字(0018)号6. 河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实验厂 微生物肥(2001)准字(0020)号7. 山东省长清农药厂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1)准字(0025)号8. 东莞市保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1)准字(0029)号9. 威海比尔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1)准字(0034)号10. 北京甸甸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15)号11. 江苏天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22)号12. 唐山垦易生物肥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24)号13. 威海比尔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26)号14. 南京南农康大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32)号15. 涉县崇益有机生物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33)号16. 沈阳丰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35)号17. 湛江市绿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36)号18. 海南江岛实业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38)号19. 青岛杨康生物肥料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40)号20. 黑龙江省绥化农垦晨环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41)号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肥料是以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导致作物得到特定肥料效应的一种制品,是农业生产中使用肥料的一种。其在中国已有近50年的历史,从根瘤菌剂——细菌肥料——微生物肥料,从名称上的演变已说明中国微生物肥料逐步发展的过程。1简介微生物肥料含有大量有益微生物,可以改善作物营养条件、固定氮素和活化土壤中一些无效态的营养元素,创造良好的土壤微生态环境来促进作物的生长。[1]长期以来,社会上对微生物 肥料的看法存在一些误解和偏见。 一种看法认为它肥效很高,把它当成万能肥料,甚至扬言可以完全取代化肥;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它根本不是 肥料。其实这两种都是偏见。 世界多年试验证明,用 根瘤菌接种 大豆、 花生等 豆科作物可提高共生固氮效能,确实有增产效果,合理应用其它 菌肥拌种或施用 微生物肥料,对非 豆科农作物也有增产效果,而且有 化肥达不到的效果。2概念种类利用微生物直接作为农药自然界中有不少微生物( 病毒、 细菌、 真菌和 线虫)具有杀虫、杀菌、除草及植物生物调节活性。这种微生物具有很高的专一性,其对靶标害物具有极高的选择性,而对其他生物却十分安全。在现今的直接应用的微生物源农药中,以 苏云金杆菌(B·T)居主要市场,约占整个微生物源 农药的70%以上,其中半数在 美国。目前的B·T商品约数百种,可防治百余种有害昆虫。此外,美国的Mycogen公司生产的荧光极毛菌、 孟山都公司的赛氏杆菌,以及Fairfax公司生产的 日本 金龟子芽孢杆菌等也是已产业化的细菌杀虫剂。同样,在 中国B·T剂的生产与应用也基为广泛,据悉已有50余家工厂从事此药剂的应用开发。同样,采用病毒进行防治虫的研究开发较为广泛。在 德国、 美国等国家均已开发了不少产品,如 苹果蠢蛾颗粒体病毒、舞毒蛾核多角体病毒等。在中国,也开发了用于防治 松毛虫和 棉铃虫的核多角病毒,并有少量生产。此外,用 真菌治虫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如果 白僵菌治虫已成为大家所熟知。Chr.Hansen,Koppert等公司亦开发了用轮技孢菌治虫的产品。另外,也有用 线虫、 原生动物进行防虫治虫的,并已产业化。在 杀菌剂方面也出现了不少防治病害的以菌治菌的产品,如KemiraOy公司用于防治真菌病害的细菌产品——Mycostop;WRGrace、EcologicalLabs、Bio—Innovation等公司以绿粘帝霉、大隔孢伏革霉、 木霉属等真菌来防治各种真菌病害。此外,Bio—Care公司生产的 放射形土壤杆菌、Bumsphillips公司生产的荧光极毛杆菌则作为防治各种细菌的细菌产品。同时,也有用真菌产品作为“ 除草剂”以达到以菌治草的,如Ecogen、Philom、Bios等公司的盘长孢状刺盘孢产品、Abbott公司的棕榈疫霉产品均可用于防除 杂草。由于人们对微生物源农药的开发兴趣越来越浓厚,近年来又出现了不少新的直接作为农药的微生物原农药。如 日本烟草公司开发了用于防除草坪杂草早熟禾的细菌除草剂(Xanthomonascapestris);俄罗期科学院则开发了用于防治 蚜虫和红蜘蛛等 害虫的细菌性杀虫剂双毒杆菌。 英国作物保护学会则于1997年4月举行了一次有关微生物源杀虫剂发展前景的世界性会议。会上,美国氰胺公司介绍了采自非洲 蝎子的工程棒状病毒的田间杀虫效果;英国的天然作物保护公司则介绍了生产Beauveriabassiana的生产剂型。会议中,充分肯定了 微生物源杀虫剂的作用,并肯定了其前景。?利用微生物的产生物(代谢物)作为农药利用微生物的产生物(代谢物)作为 农药——农用抗生素,近年来的发展甚为迅速,已成为“白色农药”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国微生物源农药的主体之一。而今,已商品化的农用抗生素几乎遍及了农药所有领域。其中作为杀菌剂的有 春日霉素、 多氧霉素、 井冈霉素、农霉素、 链霉素等; 杀虫剂有 阿维菌素、 杀螨素等;除草剂有双丙氨膦; 植物生长调节剂有赤霉素等。农用抗生素已成为世界农药市场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植物保护中作为化学农药的互补药剂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在中国,仅 井冈霉素目前2011年的产量已达5000余吨,每年可挽回稻谷23亿 千克,成为目前农药中 使用面积最广、价格最便宜、对人畜十分安全的理想的无公害的农药。由于农用抗生素在作物保护中所起到的不可磨灭的作用,并由于 化学农药尤其是拟除虫菊酯类等传统杀虫剂的抗性等问题,在90年代又掀起了新的农用抗生素的开发高潮,使不少新的农用抗生素不断问世。如在农用杀虫抗生素中,继 阿维菌素、灭粉毒素等后,又开发了戒台霉素、 梅岭霉素、Okara-mine、Altermicidin及thuringiensin等十余个新的品种,并且其中不少有望商业化。农用除草抗生素商品化原先仅有 双丙氨膦一个产品,但近年来又发现了不少具有除草活性的农用抗生素,如Phthoxazolin、Homoalanosin、Hydatocidin、Arabenoic酸、α-亚甲基 β-氨基丙酸及Conmexistin等。其中有的具有商品化的价值,估计不久将会有新的除草抗生素问世。杀菌抗生素是农用抗生素中商品化最多的一类,除上述外,最近又开发了磷氮霉素、白肽霉素、金核霉素等。有人还从小麦全蚀病培养物中分离得一株链霉菌,其产生物对防治蔬菜灰霉病有良效。 西班牙的Lleida研究中心则发现赭曲霉代谢物Aspyrone对防治柑桔褐疫霉代谢物aspyrone等病原菌有效。日本化药公司最近发现了对植物具有生长活性的抗生素Pironetin,并已开发作为作物防倒伏剂,最近已进入商品化阶段。这是继赤霉素后开发的又一个具有植物生物调节剂作用的农用抗生素。?“白色农药”之一—— 农用抗生素的开发势必会对传统化学农药产生极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新化学农药的开发提供了资源和启迪。?以生物与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开发新农药农用抗生素的研究开发,不仅限于用以直接防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更为化学农药的创制提供了先导化合物。不少公司通过对 生物源农药(包括微生物源农药)进行化学改造创新了许多新的农药。这些新农药不仅保留了原 生物源农药特有的品质(如对环境安全,选择性强等),并克服了某些 生物农药的不足,使产品焕发了 生命或具有很大的市场价值。如吡咯霉素由于其稳定性等诸多原因而难以商品化,氰胺公司以其有效基团为先导化合物,经结构改造后合成了被人们誉为当今杀虫剂支柱之一的AC303630。又如杀菌抗生素Strobilurin能有效地抑制作物的灰霉病和根腐病,但在田间极不稳定,根本无法商品化。 英国的捷利康公司、 德国的 巴斯夫公司以及日本的盐野义公司等通过对其结构的改造,开发出了新杀菌剂ICI5504A、BAS——409F和SSF——126开创了新的杀菌剂系列。同样,阿维菌素是一个极为高效的农畜用杀虫抗生素,但也存在着对人畜急性口服毒性较高及对鳞翅目害虫几乎无效的缺陷。为此,美国默克公司通过对其结构的改造,从千余个衍生物中筛选了两个化合物依维菌素和 埃玛菌素,前者使其对人畜毒性明显得到改善,后者则扩大了杀虫谱及使杀虫活性提高1-2个数量级。这种通过生物与化学相结合开发新农药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新农药的开发效率,也成为当今世界创新制新农药的有效方法之一。这种由“白色农药”经结构改造开发出的新的、更优于原“白色农药”的新药剂,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基因工程在作物保护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基因工程是当前“白色农药”中研究得最广泛、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至今, 转基因作物已遍及世界各地。1996年,世界上约有280万 公顷转基因作物;1997年达到了约1300万公顷,增长了300%以上。其中,美国达810万公顷,中国180万 公顷, 阿根廷140万公顷, 加拿大130万公顷。作为农药(抗虫、抗病)的转基因作物,不仅限于B·T等细菌,而今发展到其他细菌、病毒和线虫等。更有在烟草中导入了动物 编程性细胞死亡抑制基因,在植物中导入动物编程性细胞抑制基因在世界上尚属首例。而抗农药(主要为 除草剂)的转因作物的出现,大了除草剂的应用。
生物菌肥料/微生物肥料/菌肥生物肥料(菌肥)需要区别于生物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也就是生物菌肥,但是其本质不是肥,只是通过一些工厂的手段培养的一些在土壤中有利于土壤和作物的有益菌类。分类1、有固氮作用的菌肥:包括根瘤菌、固氮菌、固氮蓝藻等;2、分解土壤有机物的菌肥:包括有机磷细菌和复合细菌等;3、分解土壤中难溶性矿物的菌肥:包括硅酸盐细菌、无机磷细菌等;4、促进作物对土壤养分利用的菌肥:包括菌根菌等;5、抗病及刺激作物生长的菌肥:包括抗生菌、增产菌等。优势三种以上多种复合菌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抗土传病害效果远远大于单一菌种。有益菌群相互协同,共同作用,能使作物达到高产丰产的效果。1、提高作物产量2、改善作物品质3、增强作物抗逆性4、提高化肥利用率5、改善土壤环境

目前(截止2011年8月26日)在农业部正式登记的微生物肥料品种有621种,因篇幅所限,仅列出部分内容(前200种),详情可查询“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网站( http://sfi.caas.ac.cn/biotestlab/new_page_26.htm) 序号 企业名称 登记证号 1.北京世纪阿姆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0)准字(0005)号 2.河北巨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0)准字(0010)号 3.秦皇岛润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0)准字(0011)号 4.北京世纪阿姆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1)准字(0006)号 5.三原德龙肥业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1)准字(0018)号 6.河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实验厂 微生物肥(2001)准字(0020)号 7.山东省长清农药厂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1)准字(0025)号 8.东莞市保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1)准字(0029)号 9.威海比尔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1)准字(0034)号 10.北京甸甸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15)号 11.江苏天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22)号 12.唐山垦易生物肥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24)号 13.威海比尔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26)号 14.南京南农康大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32)号 15.涉县崇益有机生物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33)号 16.沈阳丰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35)号 17.湛江市绿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36)号 18.海南江岛实业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38)号 19.青岛杨康生物肥料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40)号 20.黑龙江省绥化农垦晨环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41)号 21.宿迁市金富康肥业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47)号 22.大连施倍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48)号 23.山东亿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50)号 24.三原德龙肥业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51)号 25.襄樊绿馥欣生物工程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52)号 26.江苏省微生物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53)号 27.东莞市保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54)号 28.青海天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55)号 29.北京鑫鑫盛达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57)号 30.北京鑫鑫盛达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58)号 31. 北京颐永堂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59)号 32. 湖南豫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60)号 33. 无锡格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62)号 34. 武汉远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73)号 35. 湖南豫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74)号 36. 哈尔滨绿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75)号 37. 佛山金葵子植物营养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76)号 38. 领先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77)号 39. 北京丹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78)号 40. 黑龙江绿丰生物有机肥料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79)号 41. 日本磐亚株式会社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82)号 42. 山东省聊城福田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83)号 43. 北京九隆升微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85)号 44. 福建超大集团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86)号 45. 儋州荣坤复合肥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87)号 46. 海南五和实业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88)号 47. 武汉裕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89)号 48. 海城市嘉禾生化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92)号 49. 云南丰禾生态发展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93)号 50. 北京春熙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95)号 51. 沈阳市禾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96)号 52. 湖南农大哥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099)号 53. 世纪阳光(江西)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100)号 54. 北京丹路实业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101)号 55. 德州阳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104)号 56. 烟台博洁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105)号 57. 北京中农新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106)号 58. 淮安大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107)号 59. 三门峡龙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109)号 60. 北京世纪阿姆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110)号 61. 北京市京圃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3)准字(0114)号 62. 哈尔滨恒华复合肥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16)号 63. 沈阳市绿源生物技术研究所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20)号 64. 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22)号 65. 山东三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23)号 66. 鞍山凯得华生物肥料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25)号 67. 上海久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27)号 68. 内蒙古佳农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28)号 69. 河北巨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29)号 70. 领先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30)号 71. 长沙艾格里生物肥料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32)号 72. 江西绿悦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33)号 73. 黑龙江农垦加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34)号 74. 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35)号 75. 永济共和百事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36)号 76. 威海比尔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38)号 77. 黑龙江省卫星农药制造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40)号 78. 济南鑫盛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42)号 79. 扬州市森大肥业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43)号 80. 北京东方腾达商贸有限公司沂南分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45)号 81. 成都合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47)号 82. 永济共和百事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48)号 83. 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4)准字(0153)号 84. 领先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54)号 85. 领先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55)号 86. 鸡西市绿农生物制剂厂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56)号 87. 河北益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58)号 88. 河北益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59)号 89. 北京中龙创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61)号 90. 保定市华星生物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62)号 91. 北京中龙创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65)号 92. 承德华赈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66)号 93. 安徽金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67)号 94. 河北省微生物研究所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68)号 95. 河北巨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70)号 96. 北京世纪阿姆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75)号 97. 北京双龙阿姆斯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76)号 98. 上海修文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78)号 99. 沈阳丰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79)号 100.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新津微生物制剂厂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80)号 101. 潍坊真农肥业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83)号 102. 河北汇仁生物有机肥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85)号 103. 山东腾飞集团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86)号 104. 三门峡龙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88)号 105. 保定市华星生物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19)号 106. 武汉金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92)号 107. 武汉金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93)号 108. 北京中农汉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94)号 109. 沈阳国科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95)号 110. 新疆天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96)号 111. 北京沃土天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97)号 112. 河北冀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98)号 113. 保定市华星生物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199)号 114. 河北冀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00)号 115. 北京双龙阿姆斯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01)号 116. 漳州美利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02)号 117. 鞍山凯得华生物肥料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05)号 118. 北京长城高效有机肥料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08)号 119. 北京中龙创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09)号 120. 华容县华盛生物有机肥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11)号 121. 邢台和阳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14)号 122. 北京春熙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16)号 123. 山东鲁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17)号 124. 北京市京圃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18)号 125. 广西利达农业开发实业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19)号 126. 安徽省砀山生物工程研究所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20)号 127. 武汉施瑞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21)号 128. 江西省天意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22)号 129. 湖北正佳微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23)号 130. 鞍山凯得华生物肥料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24)号 131. 陕西省阳光高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27)号 132. 河北巨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28)号 133. 青岛地恩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29)号 134. 阜新华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30)号 135. 青岛天地缘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31)号 136. 青岛天地缘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32)号 137. 北京中龙创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38)号 138. 鸡西北方肥业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39)号 139. 高要百事达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40)号 140. 北京中龙创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42)号 141. 烟台海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43)号 142. 青岛地恩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44)号 143. 青岛天地缘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45)号 144. 北京双龙阿姆斯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47)号 145. 河北冀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48)号 146. 湖北百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51)号 147. 新疆惠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52)号 148. 新疆惠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53)号 149. 潍坊神洲生物肥料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59)号 150. 五常丰业生物制剂厂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61)号 151. 太原市京圃园生物有机肥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5)准字(0263)号 152. 漳州三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65)号 153. 广西桂乐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67)号 154. 中国科技开发院云南分院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68)号 155. 栖霞市宏翔微生物肥料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70)号 156. 北京谷田肥业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71)号 157. 北京颐永堂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72)号 158. 北京颐永堂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73)号 159. 南宁绿源生物肥厂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75)号 160. 山东省滨州雁来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77)号 161. 吉林省宇瀚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79)号 162. 鸡西市绿农生物制剂厂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81)号 163. 江西省赣州大丰肥料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82)号 164. 上海四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84)号 165. 山东沃地丰生物肥料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85)号 166. 山东黎昊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86)号 167. 漳州三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87)号 168. 青岛地恩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88)号 169. 山东国科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93)号 170. 山东黎昊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94)号 171. 广西桂乐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95)号 172. 南京农业大学环境能源工程研究设计中心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96)号 173. 广西桂乐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98)号 174. 济南鑫盛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99)号 175. 山东京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00)号 176. 广西鸿生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04)号 177. 北京中农新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05)号 178. 青岛百事达生物肥料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09)号 179. 青岛丰乐康复合肥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11)号 180. 广西鸿生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12)号 181. 济南鑫盛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14)号 182. 德阳市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16)号 183. 北京中农新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17)号 184. 东莞市保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19)号 185. 辽宁津大肥业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22)号 186. 济南金海肥业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23)号 187. 重庆福纳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24)号 188. 天津益博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26)号 189. 山东百奥生物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27)号 190. 深圳市金圣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28)号 191. 大连绿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89)号 192. 美国亚联企业集团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91)号 193. 大连蕙康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292)号 194. 赤峰肥地宝生物菌肥开发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01)号 195. 北京华丰伟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03)号 196. 北京都恩世纪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07)号 197. 广西黎塘远东化肥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08)号 198. 重庆市绿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10)号 199. 赤峰肥地宝生物菌肥开发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18)号 200. 诸城市样样丰生物有机肥厂 微生物肥(2006)准字(0329)号 临时登记的品种有648种,详细信息请查询“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网站(http://sfi.caas.ac.cn/biotestlab/new_page_27.htm )
序号 企业名称 登记证号北京世纪阿姆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0)准字(0005)号2. 河北巨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0)准字(0010)号3. 秦皇岛润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0)准字(0011)号4. 北京世纪阿姆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1)准字(0006)号5. 三原德龙肥业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1)准字(0018)号6. 河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实验厂 微生物肥(2001)准字(0020)号7. 山东省长清农药厂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1)准字(0025)号8. 东莞市保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1)准字(0029)号9. 威海比尔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1)准字(0034)号10. 北京甸甸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15)号11. 江苏天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22)号12. 唐山垦易生物肥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24)号13. 威海比尔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26)号14. 南京南农康大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32)号15. 涉县崇益有机生物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33)号16. 沈阳丰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35)号17. 湛江市绿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36)号18. 海南江岛实业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38)号19. 青岛杨康生物肥料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40)号20. 黑龙江省绥化农垦晨环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41)号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肥料是以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导致作物得到特定肥料效应的一种制品,是农业生产中使用肥料的一种。其在中国已有近50年的历史,从根瘤菌剂——细菌肥料——微生物肥料,从名称上的演变已说明中国微生物肥料逐步发展的过程。1简介微生物肥料含有大量有益微生物,可以改善作物营养条件、固定氮素和活化土壤中一些无效态的营养元素,创造良好的土壤微生态环境来促进作物的生长。[1]长期以来,社会上对微生物 肥料的看法存在一些误解和偏见。 一种看法认为它肥效很高,把它当成万能肥料,甚至扬言可以完全取代化肥;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它根本不是 肥料。其实这两种都是偏见。 世界多年试验证明,用 根瘤菌接种 大豆、 花生等 豆科作物可提高共生固氮效能,确实有增产效果,合理应用其它 菌肥拌种或施用 微生物肥料,对非 豆科农作物也有增产效果,而且有 化肥达不到的效果。2概念种类利用微生物直接作为农药自然界中有不少微生物( 病毒、 细菌、 真菌和 线虫)具有杀虫、杀菌、除草及植物生物调节活性。这种微生物具有很高的专一性,其对靶标害物具有极高的选择性,而对其他生物却十分安全。在现今的直接应用的微生物源农药中,以 苏云金杆菌(B·T)居主要市场,约占整个微生物源 农药的70%以上,其中半数在 美国。目前的B·T商品约数百种,可防治百余种有害昆虫。此外,美国的Mycogen公司生产的荧光极毛菌、 孟山都公司的赛氏杆菌,以及Fairfax公司生产的 日本 金龟子芽孢杆菌等也是已产业化的细菌杀虫剂。同样,在 中国B·T剂的生产与应用也基为广泛,据悉已有50余家工厂从事此药剂的应用开发。同样,采用病毒进行防治虫的研究开发较为广泛。在 德国、 美国等国家均已开发了不少产品,如 苹果蠢蛾颗粒体病毒、舞毒蛾核多角体病毒等。在中国,也开发了用于防治 松毛虫和 棉铃虫的核多角病毒,并有少量生产。此外,用 真菌治虫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如果 白僵菌治虫已成为大家所熟知。Chr.Hansen,Koppert等公司亦开发了用轮技孢菌治虫的产品。另外,也有用 线虫、 原生动物进行防虫治虫的,并已产业化。在 杀菌剂方面也出现了不少防治病害的以菌治菌的产品,如KemiraOy公司用于防治真菌病害的细菌产品——Mycostop;WRGrace、EcologicalLabs、Bio—Innovation等公司以绿粘帝霉、大隔孢伏革霉、 木霉属等真菌来防治各种真菌病害。此外,Bio—Care公司生产的 放射形土壤杆菌、Bumsphillips公司生产的荧光极毛杆菌则作为防治各种细菌的细菌产品。同时,也有用真菌产品作为“ 除草剂”以达到以菌治草的,如Ecogen、Philom、Bios等公司的盘长孢状刺盘孢产品、Abbott公司的棕榈疫霉产品均可用于防除 杂草。由于人们对微生物源农药的开发兴趣越来越浓厚,近年来又出现了不少新的直接作为农药的微生物原农药。如 日本烟草公司开发了用于防除草坪杂草早熟禾的细菌除草剂(Xanthomonascapestris);俄罗期科学院则开发了用于防治 蚜虫和红蜘蛛等 害虫的细菌性杀虫剂双毒杆菌。 英国作物保护学会则于1997年4月举行了一次有关微生物源杀虫剂发展前景的世界性会议。会上,美国氰胺公司介绍了采自非洲 蝎子的工程棒状病毒的田间杀虫效果;英国的天然作物保护公司则介绍了生产Beauveriabassiana的生产剂型。会议中,充分肯定了 微生物源杀虫剂的作用,并肯定了其前景。?利用微生物的产生物(代谢物)作为农药利用微生物的产生物(代谢物)作为 农药——农用抗生素,近年来的发展甚为迅速,已成为“白色农药”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国微生物源农药的主体之一。而今,已商品化的农用抗生素几乎遍及了农药所有领域。其中作为杀菌剂的有 春日霉素、 多氧霉素、 井冈霉素、农霉素、 链霉素等; 杀虫剂有 阿维菌素、 杀螨素等;除草剂有双丙氨膦; 植物生长调节剂有赤霉素等。农用抗生素已成为世界农药市场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植物保护中作为化学农药的互补药剂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在中国,仅 井冈霉素目前2011年的产量已达5000余吨,每年可挽回稻谷23亿 千克,成为目前农药中 使用面积最广、价格最便宜、对人畜十分安全的理想的无公害的农药。由于农用抗生素在作物保护中所起到的不可磨灭的作用,并由于 化学农药尤其是拟除虫菊酯类等传统杀虫剂的抗性等问题,在90年代又掀起了新的农用抗生素的开发高潮,使不少新的农用抗生素不断问世。如在农用杀虫抗生素中,继 阿维菌素、灭粉毒素等后,又开发了戒台霉素、 梅岭霉素、Okara-mine、Altermicidin及thuringiensin等十余个新的品种,并且其中不少有望商业化。农用除草抗生素商品化原先仅有 双丙氨膦一个产品,但近年来又发现了不少具有除草活性的农用抗生素,如Phthoxazolin、Homoalanosin、Hydatocidin、Arabenoic酸、α-亚甲基 β-氨基丙酸及Conmexistin等。其中有的具有商品化的价值,估计不久将会有新的除草抗生素问世。杀菌抗生素是农用抗生素中商品化最多的一类,除上述外,最近又开发了磷氮霉素、白肽霉素、金核霉素等。有人还从小麦全蚀病培养物中分离得一株链霉菌,其产生物对防治蔬菜灰霉病有良效。 西班牙的Lleida研究中心则发现赭曲霉代谢物Aspyrone对防治柑桔褐疫霉代谢物aspyrone等病原菌有效。日本化药公司最近发现了对植物具有生长活性的抗生素Pironetin,并已开发作为作物防倒伏剂,最近已进入商品化阶段。这是继赤霉素后开发的又一个具有植物生物调节剂作用的农用抗生素。?“白色农药”之一—— 农用抗生素的开发势必会对传统化学农药产生极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新化学农药的开发提供了资源和启迪。?以生物与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开发新农药农用抗生素的研究开发,不仅限于用以直接防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更为化学农药的创制提供了先导化合物。不少公司通过对 生物源农药(包括微生物源农药)进行化学改造创新了许多新的农药。这些新农药不仅保留了原 生物源农药特有的品质(如对环境安全,选择性强等),并克服了某些 生物农药的不足,使产品焕发了 生命或具有很大的市场价值。如吡咯霉素由于其稳定性等诸多原因而难以商品化,氰胺公司以其有效基团为先导化合物,经结构改造后合成了被人们誉为当今杀虫剂支柱之一的AC303630。又如杀菌抗生素Strobilurin能有效地抑制作物的灰霉病和根腐病,但在田间极不稳定,根本无法商品化。 英国的捷利康公司、 德国的 巴斯夫公司以及日本的盐野义公司等通过对其结构的改造,开发出了新杀菌剂ICI5504A、BAS——409F和SSF——126开创了新的杀菌剂系列。同样,阿维菌素是一个极为高效的农畜用杀虫抗生素,但也存在着对人畜急性口服毒性较高及对鳞翅目害虫几乎无效的缺陷。为此,美国默克公司通过对其结构的改造,从千余个衍生物中筛选了两个化合物依维菌素和 埃玛菌素,前者使其对人畜毒性明显得到改善,后者则扩大了杀虫谱及使杀虫活性提高1-2个数量级。这种通过生物与化学相结合开发新农药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新农药的开发效率,也成为当今世界创新制新农药的有效方法之一。这种由“白色农药”经结构改造开发出的新的、更优于原“白色农药”的新药剂,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基因工程在作物保护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基因工程是当前“白色农药”中研究得最广泛、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至今, 转基因作物已遍及世界各地。1996年,世界上约有280万 公顷转基因作物;1997年达到了约1300万公顷,增长了300%以上。其中,美国达810万公顷,中国180万 公顷, 阿根廷140万公顷, 加拿大130万公顷。作为农药(抗虫、抗病)的转基因作物,不仅限于B·T等细菌,而今发展到其他细菌、病毒和线虫等。更有在烟草中导入了动物 编程性细胞死亡抑制基因,在植物中导入动物编程性细胞抑制基因在世界上尚属首例。而抗农药(主要为 除草剂)的转因作物的出现,大了除草剂的应用。
生物菌肥料/微生物肥料/菌肥生物肥料(菌肥)需要区别于生物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也就是生物菌肥,但是其本质不是肥,只是通过一些工厂的手段培养的一些在土壤中有利于土壤和作物的有益菌类。分类1、有固氮作用的菌肥:包括根瘤菌、固氮菌、固氮蓝藻等;2、分解土壤有机物的菌肥:包括有机磷细菌和复合细菌等;3、分解土壤中难溶性矿物的菌肥:包括硅酸盐细菌、无机磷细菌等;4、促进作物对土壤养分利用的菌肥:包括菌根菌等;5、抗病及刺激作物生长的菌肥:包括抗生菌、增产菌等。优势三种以上多种复合菌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抗土传病害效果远远大于单一菌种。有益菌群相互协同,共同作用,能使作物达到高产丰产的效果。1、提高作物产量2、改善作物品质3、增强作物抗逆性4、提高化肥利用率5、改善土壤环境
序号 企业名称 登记证号北京世纪阿姆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0)准字(0005)号2. 河北巨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0)准字(0010)号3. 秦皇岛润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0)准字(0011)号4. 北京世纪阿姆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1)准字(0006)号5. 三原德龙肥业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1)准字(0018)号6. 河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实验厂 微生物肥(2001)准字(0020)号7. 山东省长清农药厂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1)准字(0025)号8. 东莞市保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1)准字(0029)号9. 威海比尔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1)准字(0034)号10. 北京甸甸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15)号11. 江苏天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22)号12. 唐山垦易生物肥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24)号13. 威海比尔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26)号14. 南京南农康大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32)号15. 涉县崇益有机生物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33)号16. 沈阳丰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35)号17. 湛江市绿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36)号18. 海南江岛实业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38)号19. 青岛杨康生物肥料有限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40)号20. 黑龙江省绥化农垦晨环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肥(2002)准字(0041)号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肥料是以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导致作物得到特定肥料效应的一种制品,是农业生产中使用肥料的一种。其在中国已有近50年的历史,从根瘤菌剂——细菌肥料——微生物肥料,从名称上的演变已说明中国微生物肥料逐步发展的过程。1简介微生物肥料含有大量有益微生物,可以改善作物营养条件、固定氮素和活化土壤中一些无效态的营养元素,创造良好的土壤微生态环境来促进作物的生长。[1]长期以来,社会上对微生物 肥料的看法存在一些误解和偏见。 一种看法认为它肥效很高,把它当成万能肥料,甚至扬言可以完全取代化肥;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它根本不是 肥料。其实这两种都是偏见。 世界多年试验证明,用 根瘤菌接种 大豆、 花生等 豆科作物可提高共生固氮效能,确实有增产效果,合理应用其它 菌肥拌种或施用 微生物肥料,对非 豆科农作物也有增产效果,而且有 化肥达不到的效果。2概念种类利用微生物直接作为农药自然界中有不少微生物( 病毒、 细菌、 真菌和 线虫)具有杀虫、杀菌、除草及植物生物调节活性。这种微生物具有很高的专一性,其对靶标害物具有极高的选择性,而对其他生物却十分安全。在现今的直接应用的微生物源农药中,以 苏云金杆菌(B·T)居主要市场,约占整个微生物源 农药的70%以上,其中半数在 美国。目前的B·T商品约数百种,可防治百余种有害昆虫。此外,美国的Mycogen公司生产的荧光极毛菌、 孟山都公司的赛氏杆菌,以及Fairfax公司生产的 日本 金龟子芽孢杆菌等也是已产业化的细菌杀虫剂。同样,在 中国B·T剂的生产与应用也基为广泛,据悉已有50余家工厂从事此药剂的应用开发。同样,采用病毒进行防治虫的研究开发较为广泛。在 德国、 美国等国家均已开发了不少产品,如 苹果蠢蛾颗粒体病毒、舞毒蛾核多角体病毒等。在中国,也开发了用于防治 松毛虫和 棉铃虫的核多角病毒,并有少量生产。此外,用 真菌治虫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如果 白僵菌治虫已成为大家所熟知。Chr.Hansen,Koppert等公司亦开发了用轮技孢菌治虫的产品。另外,也有用 线虫、 原生动物进行防虫治虫的,并已产业化。在 杀菌剂方面也出现了不少防治病害的以菌治菌的产品,如KemiraOy公司用于防治真菌病害的细菌产品——Mycostop;WRGrace、EcologicalLabs、Bio—Innovation等公司以绿粘帝霉、大隔孢伏革霉、 木霉属等真菌来防治各种真菌病害。此外,Bio—Care公司生产的 放射形土壤杆菌、Bumsphillips公司生产的荧光极毛杆菌则作为防治各种细菌的细菌产品。同时,也有用真菌产品作为“ 除草剂”以达到以菌治草的,如Ecogen、Philom、Bios等公司的盘长孢状刺盘孢产品、Abbott公司的棕榈疫霉产品均可用于防除 杂草。由于人们对微生物源农药的开发兴趣越来越浓厚,近年来又出现了不少新的直接作为农药的微生物原农药。如 日本烟草公司开发了用于防除草坪杂草早熟禾的细菌除草剂(Xanthomonascapestris);俄罗期科学院则开发了用于防治 蚜虫和红蜘蛛等 害虫的细菌性杀虫剂双毒杆菌。 英国作物保护学会则于1997年4月举行了一次有关微生物源杀虫剂发展前景的世界性会议。会上,美国氰胺公司介绍了采自非洲 蝎子的工程棒状病毒的田间杀虫效果;英国的天然作物保护公司则介绍了生产Beauveriabassiana的生产剂型。会议中,充分肯定了 微生物源杀虫剂的作用,并肯定了其前景。?利用微生物的产生物(代谢物)作为农药利用微生物的产生物(代谢物)作为 农药——农用抗生素,近年来的发展甚为迅速,已成为“白色农药”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国微生物源农药的主体之一。而今,已商品化的农用抗生素几乎遍及了农药所有领域。其中作为杀菌剂的有 春日霉素、 多氧霉素、 井冈霉素、农霉素、 链霉素等; 杀虫剂有 阿维菌素、 杀螨素等;除草剂有双丙氨膦; 植物生长调节剂有赤霉素等。农用抗生素已成为世界农药市场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植物保护中作为化学农药的互补药剂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在中国,仅 井冈霉素目前2011年的产量已达5000余吨,每年可挽回稻谷23亿 千克,成为目前农药中 使用面积最广、价格最便宜、对人畜十分安全的理想的无公害的农药。由于农用抗生素在作物保护中所起到的不可磨灭的作用,并由于 化学农药尤其是拟除虫菊酯类等传统杀虫剂的抗性等问题,在90年代又掀起了新的农用抗生素的开发高潮,使不少新的农用抗生素不断问世。如在农用杀虫抗生素中,继 阿维菌素、灭粉毒素等后,又开发了戒台霉素、 梅岭霉素、Okara-mine、Altermicidin及thuringiensin等十余个新的品种,并且其中不少有望商业化。农用除草抗生素商品化原先仅有 双丙氨膦一个产品,但近年来又发现了不少具有除草活性的农用抗生素,如Phthoxazolin、Homoalanosin、Hydatocidin、Arabenoic酸、α-亚甲基 β-氨基丙酸及Conmexistin等。其中有的具有商品化的价值,估计不久将会有新的除草抗生素问世。杀菌抗生素是农用抗生素中商品化最多的一类,除上述外,最近又开发了磷氮霉素、白肽霉素、金核霉素等。有人还从小麦全蚀病培养物中分离得一株链霉菌,其产生物对防治蔬菜灰霉病有良效。 西班牙的Lleida研究中心则发现赭曲霉代谢物Aspyrone对防治柑桔褐疫霉代谢物aspyrone等病原菌有效。日本化药公司最近发现了对植物具有生长活性的抗生素Pironetin,并已开发作为作物防倒伏剂,最近已进入商品化阶段。这是继赤霉素后开发的又一个具有植物生物调节剂作用的农用抗生素。?“白色农药”之一—— 农用抗生素的开发势必会对传统化学农药产生极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新化学农药的开发提供了资源和启迪。?以生物与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开发新农药农用抗生素的研究开发,不仅限于用以直接防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更为化学农药的创制提供了先导化合物。不少公司通过对 生物源农药(包括微生物源农药)进行化学改造创新了许多新的农药。这些新农药不仅保留了原 生物源农药特有的品质(如对环境安全,选择性强等),并克服了某些 生物农药的不足,使产品焕发了 生命或具有很大的市场价值。如吡咯霉素由于其稳定性等诸多原因而难以商品化,氰胺公司以其有效基团为先导化合物,经结构改造后合成了被人们誉为当今杀虫剂支柱之一的AC303630。又如杀菌抗生素Strobilurin能有效地抑制作物的灰霉病和根腐病,但在田间极不稳定,根本无法商品化。 英国的捷利康公司、 德国的 巴斯夫公司以及日本的盐野义公司等通过对其结构的改造,开发出了新杀菌剂ICI5504A、BAS——409F和SSF——126开创了新的杀菌剂系列。同样,阿维菌素是一个极为高效的农畜用杀虫抗生素,但也存在着对人畜急性口服毒性较高及对鳞翅目害虫几乎无效的缺陷。为此,美国默克公司通过对其结构的改造,从千余个衍生物中筛选了两个化合物依维菌素和 埃玛菌素,前者使其对人畜毒性明显得到改善,后者则扩大了杀虫谱及使杀虫活性提高1-2个数量级。这种通过生物与化学相结合开发新农药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新农药的开发效率,也成为当今世界创新制新农药的有效方法之一。这种由“白色农药”经结构改造开发出的新的、更优于原“白色农药”的新药剂,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基因工程在作物保护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基因工程是当前“白色农药”中研究得最广泛、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至今, 转基因作物已遍及世界各地。1996年,世界上约有280万 公顷转基因作物;1997年达到了约1300万公顷,增长了300%以上。其中,美国达810万公顷,中国180万 公顷, 阿根廷140万公顷, 加拿大130万公顷。作为农药(抗虫、抗病)的转基因作物,不仅限于B·T等细菌,而今发展到其他细菌、病毒和线虫等。更有在烟草中导入了动物 编程性细胞死亡抑制基因,在植物中导入动物编程性细胞抑制基因在世界上尚属首例。而抗农药(主要为 除草剂)的转因作物的出现,大了除草剂的应用。
生物菌肥料/微生物肥料/菌肥生物肥料(菌肥)需要区别于生物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也就是生物菌肥,但是其本质不是肥,只是通过一些工厂的手段培养的一些在土壤中有利于土壤和作物的有益菌类。分类1、有固氮作用的菌肥:包括根瘤菌、固氮菌、固氮蓝藻等;2、分解土壤有机物的菌肥:包括有机磷细菌和复合细菌等;3、分解土壤中难溶性矿物的菌肥:包括硅酸盐细菌、无机磷细菌等;4、促进作物对土壤养分利用的菌肥:包括菌根菌等;5、抗病及刺激作物生长的菌肥:包括抗生菌、增产菌等。优势三种以上多种复合菌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抗土传病害效果远远大于单一菌种。有益菌群相互协同,共同作用,能使作物达到高产丰产的效果。1、提高作物产量2、改善作物品质3、增强作物抗逆性4、提高化肥利用率5、改善土壤环境

中国科学院是干什么的东东???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筹)考研资料链接 百度网盘免费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8C3N2KAOkEe-GX5kMjeAQg提取码: eeuf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筹)考研资料链接
中国科学院是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作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建院以来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扩展资料作为国家科研机构,中科院在历史上的不同发展时期,曾先后提出过6个办院方针:第一个:按人民政协共同纲领规定的文教政策,改革过去的科研机构,以期培养科学建设人才,使科学研究真正能够服务于国家的工业、农业、保健和国防事业的建设。(1950年)第二个: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1978年)第三个:大力加强应用研究,积极而有选择地参加发展工作,继续重视基础研究。(1984年)第四个: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跟踪。(1987年)(注:1991年修改为: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第五个: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中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2002年)第六个: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科学院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简介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筹)考研资料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sOpw1o1MyM1iMhHW9IqjlQ提取码: ara8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中国科学院于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国家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 中国科学院包括5个学部(数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技术科学部),以及11个分院(沈阳、长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成都、昆明、西安、兰州、新疆)、84个研究院所、1所大学、2所学院、4个文献情报中心、3个技术支撑机构和2个新闻出版单位,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此外,还投资兴办了430余家科技型企业(含转制单位),涉及11个行业,其中包括8家上市公司。学部中国科学院学部(以下简称“学部”)成立于1955年,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负责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计划和重大科学技术决策提供咨询,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提出研究报告,对学科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目标提出建议,对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机构的学术问题进行评议和指导。学部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组成。中国科学院院士从国内外最优秀的科学家中选出,每两年增选一次,目前有院士687人,其中外籍院士41人。学部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体院士大会,其常设领导机构是学部主席团,由中国科学院院长担任执行主席。学部现设有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和技术科学部五个学部。学部成立初期,即组织院士参与制定了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86年,在89位院士建议下,中国科学院建立了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4位院士联名建议加强中国高科技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1993年,在王大珩、师昌绪、张光斗、张维、罗沛霖、侯祥麟等院士的倡议下,成立了中国工程院。近年来,学部围绕西部开发、国家安全、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科学教育、学科发展战略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咨询报告报送国务院和政府有关部门,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基础科学研究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 中国科学院已逐步建立和发展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天文学、生命科学、地学与环境等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和天文学领域,现有16个研究机构,其中有10个研究所、2个研究院、3个天文台和1个授时中心,拥有近9000人的科研及管理队伍。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也是基础科学方面的重要研究力量。目前,在这些研究机构中建设有基础科学领域的国家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院重点实验室19个。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中,先后启动了国际量子结构、核心数学、聚合物科学与材料、交叉科学理论物理和复杂系统研究团队。研究团队主要围绕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开展具有原始创新性的研究工作,通过团队的带动作用,培养出在中国本土成长的一流科学家。为推动国内纳米科技研究工作,在中国科学院纳米科技中心的基础上,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成立国家纳米科技中心。中国科学院已经建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托卡马克和激光聚变装置、长波授时台等重大科学工程装置,以及2.16米光学望远镜、多通道太阳磁场望远镜、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等大型天文观测设备。目前正在建设的大科学装置有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大型非圆截面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含谱仪)重大改造工程等。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先后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科研成果,如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τ轻子质量精确测量、新核素合成、超新星观测、高温超导、碳纳米管的制备和应用、非线性光学晶体、过渡金属原子簇结构和性质以及金属有机化学等等。同时,为我国信息、能源、材料、资源、农业、医药、空间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和发展以及形成科技战略储备做出了重要贡献。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吴文俊院士、半导体研究所黄昆院士分别荣获2000年度和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院士刘东生荣获2003年度,2004年度空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院士叶笃正荣获2005年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院士李振声荣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现有23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26个国家和院重点实验室、12个植物园、22个标本馆、9个典型培养物保藏库和11个野外生态学研究台站,拥有6800多人的科研及管理队伍。在北京的7个研究所以农业高技术和生态环境研究为主要方向;由7个研究所(中心)组成的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以人口与健康为主攻方向;在西南的4个研究所组成了西南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发展基地,主要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湖北的3个研究所重点研究水生生物学和病毒学及其生物技术;另外在青海和广州各有1个研究所,分别进行青藏高原生物学和植物学及退化生态学的相关研究。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国科学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结晶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完成了366卷中国植物志、动物志和孢子植物志的编研;创建了最完整的中国蕨类植物分类系统;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并完成了1%的测序任务;完成了水稻基因组框架图和粳稻4号染色体精确测序。蝗虫生态学与治理、恢复生态学、害虫防治、作物品种选育、水产养殖、创新药物等的研究为国家的生态安全、农业经济发展和人口与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生物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用二步发酵法生产Vc中间体、黑曲糖化酶酶活的提高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人干扰素超高表达、转基因鱼和体细胞克隆技术牛等重要研究成果,有些已实现产业化。在新药研究方面,共创制新药50多种。解毒药二巯基丁二酸是我国首次被美国仿制、经FDA批准上市的药物;抗疟疾药蒿甲醚是我国出口的唯一首创新药,1995年被列入世界药典;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地奥心血康”等药品年产值已达14亿元人民币。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在资源环境领域,中国科学院现有24个研究所、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院重点实验室和47个重点建设的野外观测试验台站。野外台站分属于生态系统研究、大气本底观测、地磁台链、特殊环境与灾害监测等四大网络,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长久性科学观测研究基地。目前,资源环境领域拥有近9000人的科研及管理队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较为齐全的综合研究体系。资源环境科学领域涉及固体地球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科学与资源、遥感、农业等多个重点学科。多年来,广大科技人员积极面向国家需求,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在地球早期生命研究、进化古生物学研究、国际界线层型研究,以及各门类化石总结等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通过在东亚季风环境系统、黄土、岩溶、冰芯、湖泊、古海洋学和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以及海洋生态动力学等方面开展古环境变化和过程研究,重建了东亚自然环境演化规律;积极而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全球变化研究。陆相生油理论、层控矿床地球化学、东亚大气环流和东亚季风环境污染机理、青藏高原隆升及环境效应等研究工作,取得了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根据地域分异、地表水热平衡、元素迁移转化和生态环境特征,完成了各种自然区划、生态环境区划、农业和经济区划,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沙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中低产田改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环境污染控制和海水养殖、海洋药物等方面,提供了一批实用的技术和模式。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地球信息科学在政府决策和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在高技术研究与发展领域,中国科学院共有28个研究所、2个技术支撑单位、1个国家实验室、4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院重点实验室,14600余名科研技术人员。主要工作涉及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光电科技、材料、能源、交通、化学工程和空间科学技术等领域,曾为我国计算机、激光、合成橡胶、“两弹一星”等研究做出过重大贡献。近几年来,在高技术研究与发展领域进一步加强了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前沿探索,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为了强化研究所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工业配套能力,已建成31个国家工程中心和院工程中心,并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形成一个高技术企业群体。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工作的任务是:从事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高新技术研究;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工作,解决国家急需的重大科技问题;提高我国高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在提高我国高技术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等方面,起到有显示度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研究所积极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实践五号科学实验卫星和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有效载荷、小型化超强超短激光、纳米材料、有机合成化学、40万千瓦蒸发冷却电机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龙芯”高性能CPU芯片等大批创新研究成果,为我国信息技术和自动化、化工与材料、能源等领域的科技发展写下了新的篇章。高技术产业化在高技术产业化方面,中国科学院按照新时期办院方针,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直接贡献。同时,积极建立高技术产业发展平台,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企业化,进一步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资兴办的企业,分布在11个行业,其中已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219家。院直接投资的企业(含首批转制单位)有82家,如著名的联想集团控股公司等;研究所投资的企业有356家,如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表现突出的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中科合臣化学公司等。目前,全院已有8家院、所投资的公司在境内外上市。在31个国家和院级工程研究中心中,有14个已经完成公司制改造。此外,在建和筹建中的科技产业园区有21个。中国科学院依法设立了“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代表院对院直接投资的全资、控股、参股企业行使出资人权利,并对经营性国有资产承担相应的保值增值责任。2001年度,院、所投资企业营业收入434.54亿元;利税总额42.99亿元;创汇额2.94亿美元;所有者权益117.22亿元;从业人员约5.24万人,其中为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超过4万人。中国科学院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十分重视与省市的技术经济合作,近年来陆续与23个省、市、自治区及有关地(市)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同时,多渠道、多途径、多层面地推进与产业部门以及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在烟草、纺织、石化、机电等行业加强技术合作,并与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大庆油田、上海电机集团、上海广电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中国科学院与国家经贸委、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与3000多家企业建立了多种合作关系。为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的合作,向全国29个省(市)的170个地(市)、县和一批企业选派了科技副职,同时接收地方和企业选派的挂职干部在院短期工作。据不完全统计,院与地方合作项目在2001年度为地方形成销售收入152亿元人民币,利税33亿元人民币。另外,创造社会效益折合114亿元人民币。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中国科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56人,占中国科学院院士总数的39.8%;中国工程院院士53人,占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的8.6%。全院有专业技术人员3.7万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4万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4万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0.75万人。全院在读研究生2万余人,在站博士后1千余人。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海内外优秀人才聚集在中国科学院,为“两弹一星”的研制做出了历史性贡献。80年代开始,为培育中青年科技骨干,解决人才断层问题,中国科学院在国内率先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90年代初推出了“百人计划”,以吸引和培养优秀学科带头人,全院人才队伍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以来,在全院推行了以队伍结构优化为核心的人员总量控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用人制度和“三元”结构分配制度等人事制度改革,为中国科学院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9年和2001年分别启动了“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 与“海外知名学者计划”,加大了对国外优秀青年学者的吸引力度。目前,全院知识创新工程的科技岗位中,45岁以下科技人员已占科技人员总数的75%以上,全院人才队伍呈现出人员精干、结构合理、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国际、国内地位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为保持人才队伍的创新活力和竞争能力,中国科学院自1978年开始选派优秀的科技人员和管理骨干出国深造,迄今已公派1.6万名访问学者、研究生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学和访问进修,目前已有近1万余人学成回国工作。同时,在院内初步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管理干部学院为龙头,以京外若干基地为依托的继续教育网络。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层次科技人才,是中国科学院对国家和社会的一个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于1951年与高校一起开始实行统一计划招收研究生制度,1977年率先恢复因“文革”而中断的研究生招生,1978年经党中央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50年来,中国科学院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7万余名研究生,其中包括中国第一位理学博士、第一位工学博士、第一位女博士和第一位双学位博士。2001年,经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成立,现有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基本覆盖了理科所有的学科领域,同时还具有相当数量的工程技术学科和一定数量的人文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点,全院形成了一个以北京为主体、联系和覆盖全院的研究生教育网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于1958年创办、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以科技为背景的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建校40多年来,共为国家培养了近5万名高层次人才。中国科技大学也是首批获准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和国家重点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之一。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科学院将国际科技合作作为促进现代科技发展的必要条件,已同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际组织和企业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签署了院级合作协议70余个,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国际合作。目前,国际科技合作人员交流每年逾万人次,全院有380多位科学家在国际组织中担任不同层次的领导职务,并聘请了140多位外国专家学者担任院、所的名誉职务和客座教授。国际合作工作以围绕国家、院重大项目开展实质性合作为重点,取得了数百项成果,其中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沙尘暴的防治、1%人类基因组测序、中日大学群合作、德国马普青年科学家小组、中法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实验室、英国石油国际公司中国中心、中俄空间天气联合研究中心等项目成绩显著,在全院科技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中国科学院成功地举办了一系列重大国际会议,加强了与第三世界科学院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吸纳了外资外贷 ,扩大了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同时也加速了人才培养。近几年,中国科学院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中,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在促进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为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等方面做出了贡献。科学出版与文献信息文献服务与出版是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条件,也是提升科研创新活力的基本要素。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中国科学院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已初步形成了以院文献情报中心为中心,以上海、兰州、武汉、成都四个地区学科文献情报中心为分中心,连接全院相关研究机构图书信息室以及国内外主要大型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立足全院、面向全国、开放互联的网络化科技文献情报服务体系。其文献收藏总量达3300多万册(件),已建成国内最具规模的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和高技术文献收藏体系,并建成了包括多种联合目录、文摘杂志和文献数据库的自然科学文献检索体系和国际联机检索终端,每年向院内外数十万用户提供服务。两三年内,将基本建设成为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最具规模和地位的、面向全社会的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在出版事业方面,中国科学院也已初步形成以科学出版社为中心的科学出版集团和以科学时报为主体的报业体系,出版范围从传统纸质出版物到现代数字化电子出版物,从学术专著、科普著作到各种杂志、报刊。依托中国科学院一流研究人员的高水平科研工作,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它们每年出版上千种包括学术专著和科普著作在内的科技图书和电子出版物,以及290多种科技期刊,其中不乏在学术上具有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知名出版物。文献服务和出版工作的紧密结合和协同发展,将为中国科学院成为国家知识库、思想库和人才库构筑起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平台,并成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分院机构北京分院(京区党委)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院直属事业单位(京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中国科学院乌鲁木齐天文工作站*中国科学院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原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院直属事业单位(京外)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筹)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筹)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原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原子核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药物研究所*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国家基因研究中心*健康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营养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筹)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筹)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筹)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固体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原武汉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原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长沙矿产资源勘查中心(原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学校及公共支撑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卫星地面站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兰州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科学时报社中国科学杂志社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拟转制的院直属事业单位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中国科学院青岛疗养院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院庐山疗养院共建单位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江西省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陕西省秦岭植物园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直接投资的控股企业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中科实业集团(控股)公司联想控股有限公司东方科学仪器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技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华建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国科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科院软件中心有限公司中科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科资源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研制中心有限公司南京中科天文仪器有限公司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中科院广州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都中科唯实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中科院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于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国家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 中国科学院包括5个学部(数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技术科学部),以及11个分院(沈阳、长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成都、昆明、西安、兰州、新疆)、84个研究院所、1所大学、2所学院、4个文献情报中心、3个技术支撑机构和2个新闻出版单位,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此外,还投资兴办了430余家科技型企业(含转制单位),涉及11个行业,其中包括8家上市公司。学部中国科学院学部(以下简称“学部”)成立于1955年,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负责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计划和重大科学技术决策提供咨询,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提出研究报告,对学科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目标提出建议,对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机构的学术问题进行评议和指导。学部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组成。中国科学院院士从国内外最优秀的科学家中选出,每两年增选一次,目前有院士687人,其中外籍院士41人。学部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体院士大会,其常设领导机构是学部主席团,由中国科学院院长担任执行主席。学部现设有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和技术科学部五个学部。学部成立初期,即组织院士参与制定了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86年,在89位院士建议下,中国科学院建立了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4位院士联名建议加强中国高科技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1993年,在王大珩、师昌绪、张光斗、张维、罗沛霖、侯祥麟等院士的倡议下,成立了中国工程院。近年来,学部围绕西部开发、国家安全、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科学教育、学科发展战略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咨询报告报送国务院和政府有关部门,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基础科学研究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 中国科学院已逐步建立和发展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天文学、生命科学、地学与环境等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和天文学领域,现有16个研究机构,其中有10个研究所、2个研究院、3个天文台和1个授时中心,拥有近9000人的科研及管理队伍。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也是基础科学方面的重要研究力量。目前,在这些研究机构中建设有基础科学领域的国家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院重点实验室19个。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中,先后启动了国际量子结构、核心数学、聚合物科学与材料、交叉科学理论物理和复杂系统研究团队。研究团队主要围绕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开展具有原始创新性的研究工作,通过团队的带动作用,培养出在中国本土成长的一流科学家。为推动国内纳米科技研究工作,在中国科学院纳米科技中心的基础上,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成立国家纳米科技中心。中国科学院已经建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托卡马克和激光聚变装置、长波授时台等重大科学工程装置,以及2.16米光学望远镜、多通道太阳磁场望远镜、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等大型天文观测设备。目前正在建设的大科学装置有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大型非圆截面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含谱仪)重大改造工程等。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先后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科研成果,如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τ轻子质量精确测量、新核素合成、超新星观测、高温超导、碳纳米管的制备和应用、非线性光学晶体、过渡金属原子簇结构和性质以及金属有机化学等等。同时,为我国信息、能源、材料、资源、农业、医药、空间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和发展以及形成科技战略储备做出了重要贡献。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吴文俊院士、半导体研究所黄昆院士分别荣获2000年度和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院士刘东生荣获2003年度,2004年度空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院士叶笃正荣获2005年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院士李振声荣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现有23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26个国家和院重点实验室、12个植物园、22个标本馆、9个典型培养物保藏库和11个野外生态学研究台站,拥有6800多人的科研及管理队伍。在北京的7个研究所以农业高技术和生态环境研究为主要方向;由7个研究所(中心)组成的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以人口与健康为主攻方向;在西南的4个研究所组成了西南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发展基地,主要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湖北的3个研究所重点研究水生生物学和病毒学及其生物技术;另外在青海和广州各有1个研究所,分别进行青藏高原生物学和植物学及退化生态学的相关研究。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国科学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结晶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完成了366卷中国植物志、动物志和孢子植物志的编研;创建了最完整的中国蕨类植物分类系统;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并完成了1%的测序任务;完成了水稻基因组框架图和粳稻4号染色体精确测序。蝗虫生态学与治理、恢复生态学、害虫防治、作物品种选育、水产养殖、创新药物等的研究为国家的生态安全、农业经济发展和人口与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生物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用二步发酵法生产Vc中间体、黑曲糖化酶酶活的提高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人干扰素超高表达、转基因鱼和体细胞克隆技术牛等重要研究成果,有些已实现产业化。在新药研究方面,共创制新药50多种。解毒药二巯基丁二酸是我国首次被美国仿制、经FDA批准上市的药物;抗疟疾药蒿甲醚是我国出口的唯一首创新药,1995年被列入世界药典;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地奥心血康”等药品年产值已达14亿元人民币。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在资源环境领域,中国科学院现有24个研究所、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院重点实验室和47个重点建设的野外观测试验台站。野外台站分属于生态系统研究、大气本底观测、地磁台链、特殊环境与灾害监测等四大网络,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长久性科学观测研究基地。目前,资源环境领域拥有近9000人的科研及管理队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较为齐全的综合研究体系。资源环境科学领域涉及固体地球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科学与资源、遥感、农业等多个重点学科。多年来,广大科技人员积极面向国家需求,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在地球早期生命研究、进化古生物学研究、国际界线层型研究,以及各门类化石总结等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通过在东亚季风环境系统、黄土、岩溶、冰芯、湖泊、古海洋学和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以及海洋生态动力学等方面开展古环境变化和过程研究,重建了东亚自然环境演化规律;积极而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全球变化研究。陆相生油理论、层控矿床地球化学、东亚大气环流和东亚季风环境污染机理、青藏高原隆升及环境效应等研究工作,取得了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根据地域分异、地表水热平衡、元素迁移转化和生态环境特征,完成了各种自然区划、生态环境区划、农业和经济区划,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沙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中低产田改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环境污染控制和海水养殖、海洋药物等方面,提供了一批实用的技术和模式。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地球信息科学在政府决策和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在高技术研究与发展领域,中国科学院共有28个研究所、2个技术支撑单位、1个国家实验室、4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院重点实验室,14600余名科研技术人员。主要工作涉及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光电科技、材料、能源、交通、化学工程和空间科学技术等领域,曾为我国计算机、激光、合成橡胶、“两弹一星”等研究做出过重大贡献。近几年来,在高技术研究与发展领域进一步加强了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前沿探索,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为了强化研究所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工业配套能力,已建成31个国家工程中心和院工程中心,并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形成一个高技术企业群体。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工作的任务是:从事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高新技术研究;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工作,解决国家急需的重大科技问题;提高我国高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在提高我国高技术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等方面,起到有显示度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研究所积极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实践五号科学实验卫星和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有效载荷、小型化超强超短激光、纳米材料、有机合成化学、40万千瓦蒸发冷却电机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龙芯”高性能CPU芯片等大批创新研究成果,为我国信息技术和自动化、化工与材料、能源等领域的科技发展写下了新的篇章。高技术产业化在高技术产业化方面,中国科学院按照新时期办院方针,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直接贡献。同时,积极建立高技术产业发展平台,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企业化,进一步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资兴办的企业,分布在11个行业,其中已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219家。院直接投资的企业(含首批转制单位)有82家,如著名的联想集团控股公司等;研究所投资的企业有356家,如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表现突出的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中科合臣化学公司等。目前,全院已有8家院、所投资的公司在境内外上市。在31个国家和院级工程研究中心中,有14个已经完成公司制改造。此外,在建和筹建中的科技产业园区有21个。中国科学院依法设立了“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代表院对院直接投资的全资、控股、参股企业行使出资人权利,并对经营性国有资产承担相应的保值增值责任。2001年度,院、所投资企业营业收入434.54亿元;利税总额42.99亿元;创汇额2.94亿美元;所有者权益117.22亿元;从业人员约5.24万人,其中为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超过4万人。中国科学院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十分重视与省市的技术经济合作,近年来陆续与23个省、市、自治区及有关地(市)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同时,多渠道、多途径、多层面地推进与产业部门以及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在烟草、纺织、石化、机电等行业加强技术合作,并与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大庆油田、上海电机集团、上海广电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中国科学院与国家经贸委、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与3000多家企业建立了多种合作关系。为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的合作,向全国29个省(市)的170个地(市)、县和一批企业选派了科技副职,同时接收地方和企业选派的挂职干部在院短期工作。据不完全统计,院与地方合作项目在2001年度为地方形成销售收入152亿元人民币,利税33亿元人民币。另外,创造社会效益折合114亿元人民币。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中国科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56人,占中国科学院院士总数的39.8%;中国工程院院士53人,占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的8.6%。全院有专业技术人员3.7万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4万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4万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0.75万人。全院在读研究生2万余人,在站博士后1千余人。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海内外优秀人才聚集在中国科学院,为“两弹一星”的研制做出了历史性贡献。80年代开始,为培育中青年科技骨干,解决人才断层问题,中国科学院在国内率先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90年代初推出了“百人计划”,以吸引和培养优秀学科带头人,全院人才队伍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以来,在全院推行了以队伍结构优化为核心的人员总量控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用人制度和“三元”结构分配制度等人事制度改革,为中国科学院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9年和2001年分别启动了“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 与“海外知名学者计划”,加大了对国外优秀青年学者的吸引力度。目前,全院知识创新工程的科技岗位中,45岁以下科技人员已占科技人员总数的75%以上,全院人才队伍呈现出人员精干、结构合理、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国际、国内地位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为保持人才队伍的创新活力和竞争能力,中国科学院自1978年开始选派优秀的科技人员和管理骨干出国深造,迄今已公派1.6万名访问学者、研究生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学和访问进修,目前已有近1万余人学成回国工作。同时,在院内初步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管理干部学院为龙头,以京外若干基地为依托的继续教育网络。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层次科技人才,是中国科学院对国家和社会的一个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于1951年与高校一起开始实行统一计划招收研究生制度,1977年率先恢复因“文革”而中断的研究生招生,1978年经党中央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50年来,中国科学院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7万余名研究生,其中包括中国第一位理学博士、第一位工学博士、第一位女博士和第一位双学位博士。2001年,经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成立,现有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基本覆盖了理科所有的学科领域,同时还具有相当数量的工程技术学科和一定数量的人文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点,全院形成了一个以北京为主体、联系和覆盖全院的研究生教育网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于1958年创办、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以科技为背景的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建校40多年来,共为国家培养了近5万名高层次人才。中国科技大学也是首批获准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和国家重点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之一。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科学院将国际科技合作作为促进现代科技发展的必要条件,已同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际组织和企业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签署了院级合作协议70余个,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国际合作。目前,国际科技合作人员交流每年逾万人次,全院有380多位科学家在国际组织中担任不同层次的领导职务,并聘请了140多位外国专家学者担任院、所的名誉职务和客座教授。国际合作工作以围绕国家、院重大项目开展实质性合作为重点,取得了数百项成果,其中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沙尘暴的防治、1%人类基因组测序、中日大学群合作、德国马普青年科学家小组、中法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实验室、英国石油国际公司中国中心、中俄空间天气联合研究中心等项目成绩显著,在全院科技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中国科学院成功地举办了一系列重大国际会议,加强了与第三世界科学院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吸纳了外资外贷 ,扩大了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同时也加速了人才培养。近几年,中国科学院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中,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在促进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为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等方面做出了贡献。科学出版与文献信息文献服务与出版是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条件,也是提升科研创新活力的基本要素。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中国科学院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已初步形成了以院文献情报中心为中心,以上海、兰州、武汉、成都四个地区学科文献情报中心为分中心,连接全院相关研究机构图书信息室以及国内外主要大型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立足全院、面向全国、开放互联的网络化科技文献情报服务体系。其文献收藏总量达3300多万册(件),已建成国内最具规模的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和高技术文献收藏体系,并建成了包括多种联合目录、文摘杂志和文献数据库的自然科学文献检索体系和国际联机检索终端,每年向院内外数十万用户提供服务。两三年内,将基本建设成为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最具规模和地位的、面向全社会的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在出版事业方面,中国科学院也已初步形成以科学出版社为中心的科学出版集团和以科学时报为主体的报业体系,出版范围从传统纸质出版物到现代数字化电子出版物,从学术专著、科普著作到各种杂志、报刊。依托中国科学院一流研究人员的高水平科研工作,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它们每年出版上千种包括学术专著和科普著作在内的科技图书和电子出版物,以及290多种科技期刊,其中不乏在学术上具有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知名出版物。文献服务和出版工作的紧密结合和协同发展,将为中国科学院成为国家知识库、思想库和人才库构筑起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平台,并成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分院机构北京分院(京区党委)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筹)考研资料链接 百度网盘免费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8C3N2KAOkEe-GX5kMjeAQg提取码: eeuf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筹)考研资料链接
中国科学院是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作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建院以来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扩展资料作为国家科研机构,中科院在历史上的不同发展时期,曾先后提出过6个办院方针:第一个:按人民政协共同纲领规定的文教政策,改革过去的科研机构,以期培养科学建设人才,使科学研究真正能够服务于国家的工业、农业、保健和国防事业的建设。(1950年)第二个: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1978年)第三个:大力加强应用研究,积极而有选择地参加发展工作,继续重视基础研究。(1984年)第四个: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跟踪。(1987年)(注:1991年修改为: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第五个: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中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2002年)第六个: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科学院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简介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筹)考研资料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sOpw1o1MyM1iMhHW9IqjlQ提取码: ara8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中国科学院于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国家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 中国科学院包括5个学部(数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技术科学部),以及11个分院(沈阳、长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成都、昆明、西安、兰州、新疆)、84个研究院所、1所大学、2所学院、4个文献情报中心、3个技术支撑机构和2个新闻出版单位,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此外,还投资兴办了430余家科技型企业(含转制单位),涉及11个行业,其中包括8家上市公司。学部中国科学院学部(以下简称“学部”)成立于1955年,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负责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计划和重大科学技术决策提供咨询,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提出研究报告,对学科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目标提出建议,对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机构的学术问题进行评议和指导。学部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组成。中国科学院院士从国内外最优秀的科学家中选出,每两年增选一次,目前有院士687人,其中外籍院士41人。学部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体院士大会,其常设领导机构是学部主席团,由中国科学院院长担任执行主席。学部现设有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和技术科学部五个学部。学部成立初期,即组织院士参与制定了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86年,在89位院士建议下,中国科学院建立了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4位院士联名建议加强中国高科技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1993年,在王大珩、师昌绪、张光斗、张维、罗沛霖、侯祥麟等院士的倡议下,成立了中国工程院。近年来,学部围绕西部开发、国家安全、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科学教育、学科发展战略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咨询报告报送国务院和政府有关部门,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基础科学研究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 中国科学院已逐步建立和发展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天文学、生命科学、地学与环境等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和天文学领域,现有16个研究机构,其中有10个研究所、2个研究院、3个天文台和1个授时中心,拥有近9000人的科研及管理队伍。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也是基础科学方面的重要研究力量。目前,在这些研究机构中建设有基础科学领域的国家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院重点实验室19个。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中,先后启动了国际量子结构、核心数学、聚合物科学与材料、交叉科学理论物理和复杂系统研究团队。研究团队主要围绕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开展具有原始创新性的研究工作,通过团队的带动作用,培养出在中国本土成长的一流科学家。为推动国内纳米科技研究工作,在中国科学院纳米科技中心的基础上,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成立国家纳米科技中心。中国科学院已经建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托卡马克和激光聚变装置、长波授时台等重大科学工程装置,以及2.16米光学望远镜、多通道太阳磁场望远镜、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等大型天文观测设备。目前正在建设的大科学装置有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大型非圆截面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含谱仪)重大改造工程等。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先后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科研成果,如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τ轻子质量精确测量、新核素合成、超新星观测、高温超导、碳纳米管的制备和应用、非线性光学晶体、过渡金属原子簇结构和性质以及金属有机化学等等。同时,为我国信息、能源、材料、资源、农业、医药、空间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和发展以及形成科技战略储备做出了重要贡献。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吴文俊院士、半导体研究所黄昆院士分别荣获2000年度和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院士刘东生荣获2003年度,2004年度空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院士叶笃正荣获2005年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院士李振声荣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现有23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26个国家和院重点实验室、12个植物园、22个标本馆、9个典型培养物保藏库和11个野外生态学研究台站,拥有6800多人的科研及管理队伍。在北京的7个研究所以农业高技术和生态环境研究为主要方向;由7个研究所(中心)组成的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以人口与健康为主攻方向;在西南的4个研究所组成了西南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发展基地,主要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湖北的3个研究所重点研究水生生物学和病毒学及其生物技术;另外在青海和广州各有1个研究所,分别进行青藏高原生物学和植物学及退化生态学的相关研究。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国科学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结晶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完成了366卷中国植物志、动物志和孢子植物志的编研;创建了最完整的中国蕨类植物分类系统;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并完成了1%的测序任务;完成了水稻基因组框架图和粳稻4号染色体精确测序。蝗虫生态学与治理、恢复生态学、害虫防治、作物品种选育、水产养殖、创新药物等的研究为国家的生态安全、农业经济发展和人口与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生物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用二步发酵法生产Vc中间体、黑曲糖化酶酶活的提高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人干扰素超高表达、转基因鱼和体细胞克隆技术牛等重要研究成果,有些已实现产业化。在新药研究方面,共创制新药50多种。解毒药二巯基丁二酸是我国首次被美国仿制、经FDA批准上市的药物;抗疟疾药蒿甲醚是我国出口的唯一首创新药,1995年被列入世界药典;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地奥心血康”等药品年产值已达14亿元人民币。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在资源环境领域,中国科学院现有24个研究所、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院重点实验室和47个重点建设的野外观测试验台站。野外台站分属于生态系统研究、大气本底观测、地磁台链、特殊环境与灾害监测等四大网络,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长久性科学观测研究基地。目前,资源环境领域拥有近9000人的科研及管理队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较为齐全的综合研究体系。资源环境科学领域涉及固体地球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科学与资源、遥感、农业等多个重点学科。多年来,广大科技人员积极面向国家需求,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在地球早期生命研究、进化古生物学研究、国际界线层型研究,以及各门类化石总结等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通过在东亚季风环境系统、黄土、岩溶、冰芯、湖泊、古海洋学和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以及海洋生态动力学等方面开展古环境变化和过程研究,重建了东亚自然环境演化规律;积极而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全球变化研究。陆相生油理论、层控矿床地球化学、东亚大气环流和东亚季风环境污染机理、青藏高原隆升及环境效应等研究工作,取得了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根据地域分异、地表水热平衡、元素迁移转化和生态环境特征,完成了各种自然区划、生态环境区划、农业和经济区划,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沙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中低产田改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环境污染控制和海水养殖、海洋药物等方面,提供了一批实用的技术和模式。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地球信息科学在政府决策和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在高技术研究与发展领域,中国科学院共有28个研究所、2个技术支撑单位、1个国家实验室、4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院重点实验室,14600余名科研技术人员。主要工作涉及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光电科技、材料、能源、交通、化学工程和空间科学技术等领域,曾为我国计算机、激光、合成橡胶、“两弹一星”等研究做出过重大贡献。近几年来,在高技术研究与发展领域进一步加强了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前沿探索,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为了强化研究所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工业配套能力,已建成31个国家工程中心和院工程中心,并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形成一个高技术企业群体。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工作的任务是:从事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高新技术研究;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工作,解决国家急需的重大科技问题;提高我国高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在提高我国高技术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等方面,起到有显示度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研究所积极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实践五号科学实验卫星和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有效载荷、小型化超强超短激光、纳米材料、有机合成化学、40万千瓦蒸发冷却电机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龙芯”高性能CPU芯片等大批创新研究成果,为我国信息技术和自动化、化工与材料、能源等领域的科技发展写下了新的篇章。高技术产业化在高技术产业化方面,中国科学院按照新时期办院方针,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直接贡献。同时,积极建立高技术产业发展平台,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企业化,进一步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资兴办的企业,分布在11个行业,其中已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219家。院直接投资的企业(含首批转制单位)有82家,如著名的联想集团控股公司等;研究所投资的企业有356家,如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表现突出的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中科合臣化学公司等。目前,全院已有8家院、所投资的公司在境内外上市。在31个国家和院级工程研究中心中,有14个已经完成公司制改造。此外,在建和筹建中的科技产业园区有21个。中国科学院依法设立了“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代表院对院直接投资的全资、控股、参股企业行使出资人权利,并对经营性国有资产承担相应的保值增值责任。2001年度,院、所投资企业营业收入434.54亿元;利税总额42.99亿元;创汇额2.94亿美元;所有者权益117.22亿元;从业人员约5.24万人,其中为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超过4万人。中国科学院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十分重视与省市的技术经济合作,近年来陆续与23个省、市、自治区及有关地(市)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同时,多渠道、多途径、多层面地推进与产业部门以及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在烟草、纺织、石化、机电等行业加强技术合作,并与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大庆油田、上海电机集团、上海广电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中国科学院与国家经贸委、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与3000多家企业建立了多种合作关系。为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的合作,向全国29个省(市)的170个地(市)、县和一批企业选派了科技副职,同时接收地方和企业选派的挂职干部在院短期工作。据不完全统计,院与地方合作项目在2001年度为地方形成销售收入152亿元人民币,利税33亿元人民币。另外,创造社会效益折合114亿元人民币。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中国科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56人,占中国科学院院士总数的39.8%;中国工程院院士53人,占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的8.6%。全院有专业技术人员3.7万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4万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4万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0.75万人。全院在读研究生2万余人,在站博士后1千余人。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海内外优秀人才聚集在中国科学院,为“两弹一星”的研制做出了历史性贡献。80年代开始,为培育中青年科技骨干,解决人才断层问题,中国科学院在国内率先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90年代初推出了“百人计划”,以吸引和培养优秀学科带头人,全院人才队伍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以来,在全院推行了以队伍结构优化为核心的人员总量控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用人制度和“三元”结构分配制度等人事制度改革,为中国科学院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9年和2001年分别启动了“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 与“海外知名学者计划”,加大了对国外优秀青年学者的吸引力度。目前,全院知识创新工程的科技岗位中,45岁以下科技人员已占科技人员总数的75%以上,全院人才队伍呈现出人员精干、结构合理、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国际、国内地位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为保持人才队伍的创新活力和竞争能力,中国科学院自1978年开始选派优秀的科技人员和管理骨干出国深造,迄今已公派1.6万名访问学者、研究生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学和访问进修,目前已有近1万余人学成回国工作。同时,在院内初步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管理干部学院为龙头,以京外若干基地为依托的继续教育网络。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层次科技人才,是中国科学院对国家和社会的一个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于1951年与高校一起开始实行统一计划招收研究生制度,1977年率先恢复因“文革”而中断的研究生招生,1978年经党中央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50年来,中国科学院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7万余名研究生,其中包括中国第一位理学博士、第一位工学博士、第一位女博士和第一位双学位博士。2001年,经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成立,现有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基本覆盖了理科所有的学科领域,同时还具有相当数量的工程技术学科和一定数量的人文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点,全院形成了一个以北京为主体、联系和覆盖全院的研究生教育网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于1958年创办、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以科技为背景的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建校40多年来,共为国家培养了近5万名高层次人才。中国科技大学也是首批获准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和国家重点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之一。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科学院将国际科技合作作为促进现代科技发展的必要条件,已同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际组织和企业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签署了院级合作协议70余个,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国际合作。目前,国际科技合作人员交流每年逾万人次,全院有380多位科学家在国际组织中担任不同层次的领导职务,并聘请了140多位外国专家学者担任院、所的名誉职务和客座教授。国际合作工作以围绕国家、院重大项目开展实质性合作为重点,取得了数百项成果,其中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沙尘暴的防治、1%人类基因组测序、中日大学群合作、德国马普青年科学家小组、中法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实验室、英国石油国际公司中国中心、中俄空间天气联合研究中心等项目成绩显著,在全院科技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中国科学院成功地举办了一系列重大国际会议,加强了与第三世界科学院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吸纳了外资外贷 ,扩大了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同时也加速了人才培养。近几年,中国科学院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中,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在促进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为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等方面做出了贡献。科学出版与文献信息文献服务与出版是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条件,也是提升科研创新活力的基本要素。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中国科学院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已初步形成了以院文献情报中心为中心,以上海、兰州、武汉、成都四个地区学科文献情报中心为分中心,连接全院相关研究机构图书信息室以及国内外主要大型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立足全院、面向全国、开放互联的网络化科技文献情报服务体系。其文献收藏总量达3300多万册(件),已建成国内最具规模的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和高技术文献收藏体系,并建成了包括多种联合目录、文摘杂志和文献数据库的自然科学文献检索体系和国际联机检索终端,每年向院内外数十万用户提供服务。两三年内,将基本建设成为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最具规模和地位的、面向全社会的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在出版事业方面,中国科学院也已初步形成以科学出版社为中心的科学出版集团和以科学时报为主体的报业体系,出版范围从传统纸质出版物到现代数字化电子出版物,从学术专著、科普著作到各种杂志、报刊。依托中国科学院一流研究人员的高水平科研工作,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它们每年出版上千种包括学术专著和科普著作在内的科技图书和电子出版物,以及290多种科技期刊,其中不乏在学术上具有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知名出版物。文献服务和出版工作的紧密结合和协同发展,将为中国科学院成为国家知识库、思想库和人才库构筑起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平台,并成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分院机构北京分院(京区党委)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院直属事业单位(京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中国科学院乌鲁木齐天文工作站*中国科学院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原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院直属事业单位(京外)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筹)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筹)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原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原子核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药物研究所*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国家基因研究中心*健康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营养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筹)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筹)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筹)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固体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原武汉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原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长沙矿产资源勘查中心(原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学校及公共支撑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卫星地面站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兰州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科学时报社中国科学杂志社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拟转制的院直属事业单位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中国科学院青岛疗养院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院庐山疗养院共建单位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江西省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陕西省秦岭植物园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直接投资的控股企业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中科实业集团(控股)公司联想控股有限公司东方科学仪器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技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华建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国科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科院软件中心有限公司中科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科资源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研制中心有限公司南京中科天文仪器有限公司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中科院广州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都中科唯实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中科院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于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国家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 中国科学院包括5个学部(数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技术科学部),以及11个分院(沈阳、长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成都、昆明、西安、兰州、新疆)、84个研究院所、1所大学、2所学院、4个文献情报中心、3个技术支撑机构和2个新闻出版单位,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此外,还投资兴办了430余家科技型企业(含转制单位),涉及11个行业,其中包括8家上市公司。学部中国科学院学部(以下简称“学部”)成立于1955年,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负责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计划和重大科学技术决策提供咨询,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提出研究报告,对学科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目标提出建议,对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机构的学术问题进行评议和指导。学部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组成。中国科学院院士从国内外最优秀的科学家中选出,每两年增选一次,目前有院士687人,其中外籍院士41人。学部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体院士大会,其常设领导机构是学部主席团,由中国科学院院长担任执行主席。学部现设有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和技术科学部五个学部。学部成立初期,即组织院士参与制定了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86年,在89位院士建议下,中国科学院建立了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4位院士联名建议加强中国高科技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1993年,在王大珩、师昌绪、张光斗、张维、罗沛霖、侯祥麟等院士的倡议下,成立了中国工程院。近年来,学部围绕西部开发、国家安全、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科学教育、学科发展战略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咨询报告报送国务院和政府有关部门,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基础科学研究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 中国科学院已逐步建立和发展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天文学、生命科学、地学与环境等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和天文学领域,现有16个研究机构,其中有10个研究所、2个研究院、3个天文台和1个授时中心,拥有近9000人的科研及管理队伍。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也是基础科学方面的重要研究力量。目前,在这些研究机构中建设有基础科学领域的国家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院重点实验室19个。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中,先后启动了国际量子结构、核心数学、聚合物科学与材料、交叉科学理论物理和复杂系统研究团队。研究团队主要围绕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开展具有原始创新性的研究工作,通过团队的带动作用,培养出在中国本土成长的一流科学家。为推动国内纳米科技研究工作,在中国科学院纳米科技中心的基础上,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成立国家纳米科技中心。中国科学院已经建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托卡马克和激光聚变装置、长波授时台等重大科学工程装置,以及2.16米光学望远镜、多通道太阳磁场望远镜、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等大型天文观测设备。目前正在建设的大科学装置有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大型非圆截面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含谱仪)重大改造工程等。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先后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科研成果,如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τ轻子质量精确测量、新核素合成、超新星观测、高温超导、碳纳米管的制备和应用、非线性光学晶体、过渡金属原子簇结构和性质以及金属有机化学等等。同时,为我国信息、能源、材料、资源、农业、医药、空间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和发展以及形成科技战略储备做出了重要贡献。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吴文俊院士、半导体研究所黄昆院士分别荣获2000年度和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院士刘东生荣获2003年度,2004年度空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院士叶笃正荣获2005年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院士李振声荣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现有23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26个国家和院重点实验室、12个植物园、22个标本馆、9个典型培养物保藏库和11个野外生态学研究台站,拥有6800多人的科研及管理队伍。在北京的7个研究所以农业高技术和生态环境研究为主要方向;由7个研究所(中心)组成的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以人口与健康为主攻方向;在西南的4个研究所组成了西南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发展基地,主要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湖北的3个研究所重点研究水生生物学和病毒学及其生物技术;另外在青海和广州各有1个研究所,分别进行青藏高原生物学和植物学及退化生态学的相关研究。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国科学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结晶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完成了366卷中国植物志、动物志和孢子植物志的编研;创建了最完整的中国蕨类植物分类系统;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并完成了1%的测序任务;完成了水稻基因组框架图和粳稻4号染色体精确测序。蝗虫生态学与治理、恢复生态学、害虫防治、作物品种选育、水产养殖、创新药物等的研究为国家的生态安全、农业经济发展和人口与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生物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用二步发酵法生产Vc中间体、黑曲糖化酶酶活的提高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人干扰素超高表达、转基因鱼和体细胞克隆技术牛等重要研究成果,有些已实现产业化。在新药研究方面,共创制新药50多种。解毒药二巯基丁二酸是我国首次被美国仿制、经FDA批准上市的药物;抗疟疾药蒿甲醚是我国出口的唯一首创新药,1995年被列入世界药典;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地奥心血康”等药品年产值已达14亿元人民币。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在资源环境领域,中国科学院现有24个研究所、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院重点实验室和47个重点建设的野外观测试验台站。野外台站分属于生态系统研究、大气本底观测、地磁台链、特殊环境与灾害监测等四大网络,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长久性科学观测研究基地。目前,资源环境领域拥有近9000人的科研及管理队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较为齐全的综合研究体系。资源环境科学领域涉及固体地球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科学与资源、遥感、农业等多个重点学科。多年来,广大科技人员积极面向国家需求,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在地球早期生命研究、进化古生物学研究、国际界线层型研究,以及各门类化石总结等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通过在东亚季风环境系统、黄土、岩溶、冰芯、湖泊、古海洋学和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以及海洋生态动力学等方面开展古环境变化和过程研究,重建了东亚自然环境演化规律;积极而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全球变化研究。陆相生油理论、层控矿床地球化学、东亚大气环流和东亚季风环境污染机理、青藏高原隆升及环境效应等研究工作,取得了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根据地域分异、地表水热平衡、元素迁移转化和生态环境特征,完成了各种自然区划、生态环境区划、农业和经济区划,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沙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中低产田改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环境污染控制和海水养殖、海洋药物等方面,提供了一批实用的技术和模式。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地球信息科学在政府决策和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在高技术研究与发展领域,中国科学院共有28个研究所、2个技术支撑单位、1个国家实验室、4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院重点实验室,14600余名科研技术人员。主要工作涉及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光电科技、材料、能源、交通、化学工程和空间科学技术等领域,曾为我国计算机、激光、合成橡胶、“两弹一星”等研究做出过重大贡献。近几年来,在高技术研究与发展领域进一步加强了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前沿探索,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为了强化研究所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工业配套能力,已建成31个国家工程中心和院工程中心,并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形成一个高技术企业群体。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工作的任务是:从事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高新技术研究;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工作,解决国家急需的重大科技问题;提高我国高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在提高我国高技术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等方面,起到有显示度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研究所积极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实践五号科学实验卫星和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有效载荷、小型化超强超短激光、纳米材料、有机合成化学、40万千瓦蒸发冷却电机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龙芯”高性能CPU芯片等大批创新研究成果,为我国信息技术和自动化、化工与材料、能源等领域的科技发展写下了新的篇章。高技术产业化在高技术产业化方面,中国科学院按照新时期办院方针,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直接贡献。同时,积极建立高技术产业发展平台,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企业化,进一步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资兴办的企业,分布在11个行业,其中已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219家。院直接投资的企业(含首批转制单位)有82家,如著名的联想集团控股公司等;研究所投资的企业有356家,如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表现突出的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中科合臣化学公司等。目前,全院已有8家院、所投资的公司在境内外上市。在31个国家和院级工程研究中心中,有14个已经完成公司制改造。此外,在建和筹建中的科技产业园区有21个。中国科学院依法设立了“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代表院对院直接投资的全资、控股、参股企业行使出资人权利,并对经营性国有资产承担相应的保值增值责任。2001年度,院、所投资企业营业收入434.54亿元;利税总额42.99亿元;创汇额2.94亿美元;所有者权益117.22亿元;从业人员约5.24万人,其中为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超过4万人。中国科学院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十分重视与省市的技术经济合作,近年来陆续与23个省、市、自治区及有关地(市)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同时,多渠道、多途径、多层面地推进与产业部门以及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在烟草、纺织、石化、机电等行业加强技术合作,并与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大庆油田、上海电机集团、上海广电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中国科学院与国家经贸委、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与3000多家企业建立了多种合作关系。为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的合作,向全国29个省(市)的170个地(市)、县和一批企业选派了科技副职,同时接收地方和企业选派的挂职干部在院短期工作。据不完全统计,院与地方合作项目在2001年度为地方形成销售收入152亿元人民币,利税33亿元人民币。另外,创造社会效益折合114亿元人民币。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中国科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56人,占中国科学院院士总数的39.8%;中国工程院院士53人,占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的8.6%。全院有专业技术人员3.7万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4万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4万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0.75万人。全院在读研究生2万余人,在站博士后1千余人。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海内外优秀人才聚集在中国科学院,为“两弹一星”的研制做出了历史性贡献。80年代开始,为培育中青年科技骨干,解决人才断层问题,中国科学院在国内率先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90年代初推出了“百人计划”,以吸引和培养优秀学科带头人,全院人才队伍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以来,在全院推行了以队伍结构优化为核心的人员总量控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用人制度和“三元”结构分配制度等人事制度改革,为中国科学院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9年和2001年分别启动了“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 与“海外知名学者计划”,加大了对国外优秀青年学者的吸引力度。目前,全院知识创新工程的科技岗位中,45岁以下科技人员已占科技人员总数的75%以上,全院人才队伍呈现出人员精干、结构合理、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国际、国内地位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为保持人才队伍的创新活力和竞争能力,中国科学院自1978年开始选派优秀的科技人员和管理骨干出国深造,迄今已公派1.6万名访问学者、研究生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学和访问进修,目前已有近1万余人学成回国工作。同时,在院内初步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管理干部学院为龙头,以京外若干基地为依托的继续教育网络。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层次科技人才,是中国科学院对国家和社会的一个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于1951年与高校一起开始实行统一计划招收研究生制度,1977年率先恢复因“文革”而中断的研究生招生,1978年经党中央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50年来,中国科学院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7万余名研究生,其中包括中国第一位理学博士、第一位工学博士、第一位女博士和第一位双学位博士。2001年,经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成立,现有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基本覆盖了理科所有的学科领域,同时还具有相当数量的工程技术学科和一定数量的人文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点,全院形成了一个以北京为主体、联系和覆盖全院的研究生教育网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于1958年创办、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以科技为背景的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建校40多年来,共为国家培养了近5万名高层次人才。中国科技大学也是首批获准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和国家重点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之一。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科学院将国际科技合作作为促进现代科技发展的必要条件,已同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际组织和企业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签署了院级合作协议70余个,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国际合作。目前,国际科技合作人员交流每年逾万人次,全院有380多位科学家在国际组织中担任不同层次的领导职务,并聘请了140多位外国专家学者担任院、所的名誉职务和客座教授。国际合作工作以围绕国家、院重大项目开展实质性合作为重点,取得了数百项成果,其中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沙尘暴的防治、1%人类基因组测序、中日大学群合作、德国马普青年科学家小组、中法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实验室、英国石油国际公司中国中心、中俄空间天气联合研究中心等项目成绩显著,在全院科技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中国科学院成功地举办了一系列重大国际会议,加强了与第三世界科学院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吸纳了外资外贷 ,扩大了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同时也加速了人才培养。近几年,中国科学院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中,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在促进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为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等方面做出了贡献。科学出版与文献信息文献服务与出版是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条件,也是提升科研创新活力的基本要素。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中国科学院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已初步形成了以院文献情报中心为中心,以上海、兰州、武汉、成都四个地区学科文献情报中心为分中心,连接全院相关研究机构图书信息室以及国内外主要大型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立足全院、面向全国、开放互联的网络化科技文献情报服务体系。其文献收藏总量达3300多万册(件),已建成国内最具规模的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和高技术文献收藏体系,并建成了包括多种联合目录、文摘杂志和文献数据库的自然科学文献检索体系和国际联机检索终端,每年向院内外数十万用户提供服务。两三年内,将基本建设成为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最具规模和地位的、面向全社会的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在出版事业方面,中国科学院也已初步形成以科学出版社为中心的科学出版集团和以科学时报为主体的报业体系,出版范围从传统纸质出版物到现代数字化电子出版物,从学术专著、科普著作到各种杂志、报刊。依托中国科学院一流研究人员的高水平科研工作,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它们每年出版上千种包括学术专著和科普著作在内的科技图书和电子出版物,以及290多种科技期刊,其中不乏在学术上具有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知名出版物。文献服务和出版工作的紧密结合和协同发展,将为中国科学院成为国家知识库、思想库和人才库构筑起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平台,并成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分院机构北京分院(京区党委)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
中国科学院是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作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建院以来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扩展资料作为国家科研机构,中科院在历史上的不同发展时期,曾先后提出过6个办院方针:第一个:按人民政协共同纲领规定的文教政策,改革过去的科研机构,以期培养科学建设人才,使科学研究真正能够服务于国家的工业、农业、保健和国防事业的建设。(1950年)第二个: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1978年)第三个:大力加强应用研究,积极而有选择地参加发展工作,继续重视基础研究。(1984年)第四个: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跟踪。(1987年)(注:1991年修改为: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第五个: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中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2002年)第六个: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科学院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简介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筹)考研资料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sOpw1o1MyM1iMhHW9IqjlQ提取码: ara8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中国科学院于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国家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 中国科学院包括5个学部(数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技术科学部),以及11个分院(沈阳、长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成都、昆明、西安、兰州、新疆)、84个研究院所、1所大学、2所学院、4个文献情报中心、3个技术支撑机构和2个新闻出版单位,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此外,还投资兴办了430余家科技型企业(含转制单位),涉及11个行业,其中包括8家上市公司。学部中国科学院学部(以下简称“学部”)成立于1955年,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负责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计划和重大科学技术决策提供咨询,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提出研究报告,对学科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目标提出建议,对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机构的学术问题进行评议和指导。学部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组成。中国科学院院士从国内外最优秀的科学家中选出,每两年增选一次,目前有院士687人,其中外籍院士41人。学部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体院士大会,其常设领导机构是学部主席团,由中国科学院院长担任执行主席。学部现设有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和技术科学部五个学部。学部成立初期,即组织院士参与制定了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86年,在89位院士建议下,中国科学院建立了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4位院士联名建议加强中国高科技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1993年,在王大珩、师昌绪、张光斗、张维、罗沛霖、侯祥麟等院士的倡议下,成立了中国工程院。近年来,学部围绕西部开发、国家安全、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科学教育、学科发展战略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咨询报告报送国务院和政府有关部门,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基础科学研究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 中国科学院已逐步建立和发展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天文学、生命科学、地学与环境等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和天文学领域,现有16个研究机构,其中有10个研究所、2个研究院、3个天文台和1个授时中心,拥有近9000人的科研及管理队伍。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也是基础科学方面的重要研究力量。目前,在这些研究机构中建设有基础科学领域的国家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院重点实验室19个。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中,先后启动了国际量子结构、核心数学、聚合物科学与材料、交叉科学理论物理和复杂系统研究团队。研究团队主要围绕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开展具有原始创新性的研究工作,通过团队的带动作用,培养出在中国本土成长的一流科学家。为推动国内纳米科技研究工作,在中国科学院纳米科技中心的基础上,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成立国家纳米科技中心。中国科学院已经建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托卡马克和激光聚变装置、长波授时台等重大科学工程装置,以及2.16米光学望远镜、多通道太阳磁场望远镜、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等大型天文观测设备。目前正在建设的大科学装置有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大型非圆截面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含谱仪)重大改造工程等。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先后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科研成果,如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τ轻子质量精确测量、新核素合成、超新星观测、高温超导、碳纳米管的制备和应用、非线性光学晶体、过渡金属原子簇结构和性质以及金属有机化学等等。同时,为我国信息、能源、材料、资源、农业、医药、空间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和发展以及形成科技战略储备做出了重要贡献。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吴文俊院士、半导体研究所黄昆院士分别荣获2000年度和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院士刘东生荣获2003年度,2004年度空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院士叶笃正荣获2005年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院士李振声荣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现有23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26个国家和院重点实验室、12个植物园、22个标本馆、9个典型培养物保藏库和11个野外生态学研究台站,拥有6800多人的科研及管理队伍。在北京的7个研究所以农业高技术和生态环境研究为主要方向;由7个研究所(中心)组成的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以人口与健康为主攻方向;在西南的4个研究所组成了西南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发展基地,主要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湖北的3个研究所重点研究水生生物学和病毒学及其生物技术;另外在青海和广州各有1个研究所,分别进行青藏高原生物学和植物学及退化生态学的相关研究。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国科学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结晶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完成了366卷中国植物志、动物志和孢子植物志的编研;创建了最完整的中国蕨类植物分类系统;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并完成了1%的测序任务;完成了水稻基因组框架图和粳稻4号染色体精确测序。蝗虫生态学与治理、恢复生态学、害虫防治、作物品种选育、水产养殖、创新药物等的研究为国家的生态安全、农业经济发展和人口与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生物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用二步发酵法生产Vc中间体、黑曲糖化酶酶活的提高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人干扰素超高表达、转基因鱼和体细胞克隆技术牛等重要研究成果,有些已实现产业化。在新药研究方面,共创制新药50多种。解毒药二巯基丁二酸是我国首次被美国仿制、经FDA批准上市的药物;抗疟疾药蒿甲醚是我国出口的唯一首创新药,1995年被列入世界药典;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地奥心血康”等药品年产值已达14亿元人民币。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在资源环境领域,中国科学院现有24个研究所、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院重点实验室和47个重点建设的野外观测试验台站。野外台站分属于生态系统研究、大气本底观测、地磁台链、特殊环境与灾害监测等四大网络,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长久性科学观测研究基地。目前,资源环境领域拥有近9000人的科研及管理队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较为齐全的综合研究体系。资源环境科学领域涉及固体地球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科学与资源、遥感、农业等多个重点学科。多年来,广大科技人员积极面向国家需求,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在地球早期生命研究、进化古生物学研究、国际界线层型研究,以及各门类化石总结等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通过在东亚季风环境系统、黄土、岩溶、冰芯、湖泊、古海洋学和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以及海洋生态动力学等方面开展古环境变化和过程研究,重建了东亚自然环境演化规律;积极而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全球变化研究。陆相生油理论、层控矿床地球化学、东亚大气环流和东亚季风环境污染机理、青藏高原隆升及环境效应等研究工作,取得了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根据地域分异、地表水热平衡、元素迁移转化和生态环境特征,完成了各种自然区划、生态环境区划、农业和经济区划,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沙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中低产田改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环境污染控制和海水养殖、海洋药物等方面,提供了一批实用的技术和模式。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地球信息科学在政府决策和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在高技术研究与发展领域,中国科学院共有28个研究所、2个技术支撑单位、1个国家实验室、4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院重点实验室,14600余名科研技术人员。主要工作涉及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光电科技、材料、能源、交通、化学工程和空间科学技术等领域,曾为我国计算机、激光、合成橡胶、“两弹一星”等研究做出过重大贡献。近几年来,在高技术研究与发展领域进一步加强了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前沿探索,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为了强化研究所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工业配套能力,已建成31个国家工程中心和院工程中心,并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形成一个高技术企业群体。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工作的任务是:从事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高新技术研究;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工作,解决国家急需的重大科技问题;提高我国高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在提高我国高技术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等方面,起到有显示度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研究所积极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实践五号科学实验卫星和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有效载荷、小型化超强超短激光、纳米材料、有机合成化学、40万千瓦蒸发冷却电机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龙芯”高性能CPU芯片等大批创新研究成果,为我国信息技术和自动化、化工与材料、能源等领域的科技发展写下了新的篇章。高技术产业化在高技术产业化方面,中国科学院按照新时期办院方针,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直接贡献。同时,积极建立高技术产业发展平台,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企业化,进一步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资兴办的企业,分布在11个行业,其中已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219家。院直接投资的企业(含首批转制单位)有82家,如著名的联想集团控股公司等;研究所投资的企业有356家,如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表现突出的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中科合臣化学公司等。目前,全院已有8家院、所投资的公司在境内外上市。在31个国家和院级工程研究中心中,有14个已经完成公司制改造。此外,在建和筹建中的科技产业园区有21个。中国科学院依法设立了“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代表院对院直接投资的全资、控股、参股企业行使出资人权利,并对经营性国有资产承担相应的保值增值责任。2001年度,院、所投资企业营业收入434.54亿元;利税总额42.99亿元;创汇额2.94亿美元;所有者权益117.22亿元;从业人员约5.24万人,其中为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超过4万人。中国科学院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十分重视与省市的技术经济合作,近年来陆续与23个省、市、自治区及有关地(市)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同时,多渠道、多途径、多层面地推进与产业部门以及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在烟草、纺织、石化、机电等行业加强技术合作,并与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大庆油田、上海电机集团、上海广电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中国科学院与国家经贸委、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与3000多家企业建立了多种合作关系。为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的合作,向全国29个省(市)的170个地(市)、县和一批企业选派了科技副职,同时接收地方和企业选派的挂职干部在院短期工作。据不完全统计,院与地方合作项目在2001年度为地方形成销售收入152亿元人民币,利税33亿元人民币。另外,创造社会效益折合114亿元人民币。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中国科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56人,占中国科学院院士总数的39.8%;中国工程院院士53人,占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的8.6%。全院有专业技术人员3.7万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4万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4万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0.75万人。全院在读研究生2万余人,在站博士后1千余人。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海内外优秀人才聚集在中国科学院,为“两弹一星”的研制做出了历史性贡献。80年代开始,为培育中青年科技骨干,解决人才断层问题,中国科学院在国内率先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90年代初推出了“百人计划”,以吸引和培养优秀学科带头人,全院人才队伍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以来,在全院推行了以队伍结构优化为核心的人员总量控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用人制度和“三元”结构分配制度等人事制度改革,为中国科学院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9年和2001年分别启动了“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 与“海外知名学者计划”,加大了对国外优秀青年学者的吸引力度。目前,全院知识创新工程的科技岗位中,45岁以下科技人员已占科技人员总数的75%以上,全院人才队伍呈现出人员精干、结构合理、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国际、国内地位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为保持人才队伍的创新活力和竞争能力,中国科学院自1978年开始选派优秀的科技人员和管理骨干出国深造,迄今已公派1.6万名访问学者、研究生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学和访问进修,目前已有近1万余人学成回国工作。同时,在院内初步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管理干部学院为龙头,以京外若干基地为依托的继续教育网络。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层次科技人才,是中国科学院对国家和社会的一个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于1951年与高校一起开始实行统一计划招收研究生制度,1977年率先恢复因“文革”而中断的研究生招生,1978年经党中央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50年来,中国科学院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7万余名研究生,其中包括中国第一位理学博士、第一位工学博士、第一位女博士和第一位双学位博士。2001年,经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成立,现有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基本覆盖了理科所有的学科领域,同时还具有相当数量的工程技术学科和一定数量的人文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点,全院形成了一个以北京为主体、联系和覆盖全院的研究生教育网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于1958年创办、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以科技为背景的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建校40多年来,共为国家培养了近5万名高层次人才。中国科技大学也是首批获准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和国家重点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之一。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科学院将国际科技合作作为促进现代科技发展的必要条件,已同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际组织和企业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签署了院级合作协议70余个,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国际合作。目前,国际科技合作人员交流每年逾万人次,全院有380多位科学家在国际组织中担任不同层次的领导职务,并聘请了140多位外国专家学者担任院、所的名誉职务和客座教授。国际合作工作以围绕国家、院重大项目开展实质性合作为重点,取得了数百项成果,其中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沙尘暴的防治、1%人类基因组测序、中日大学群合作、德国马普青年科学家小组、中法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实验室、英国石油国际公司中国中心、中俄空间天气联合研究中心等项目成绩显著,在全院科技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中国科学院成功地举办了一系列重大国际会议,加强了与第三世界科学院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吸纳了外资外贷 ,扩大了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同时也加速了人才培养。近几年,中国科学院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中,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在促进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为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等方面做出了贡献。科学出版与文献信息文献服务与出版是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条件,也是提升科研创新活力的基本要素。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中国科学院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已初步形成了以院文献情报中心为中心,以上海、兰州、武汉、成都四个地区学科文献情报中心为分中心,连接全院相关研究机构图书信息室以及国内外主要大型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立足全院、面向全国、开放互联的网络化科技文献情报服务体系。其文献收藏总量达3300多万册(件),已建成国内最具规模的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和高技术文献收藏体系,并建成了包括多种联合目录、文摘杂志和文献数据库的自然科学文献检索体系和国际联机检索终端,每年向院内外数十万用户提供服务。两三年内,将基本建设成为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最具规模和地位的、面向全社会的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在出版事业方面,中国科学院也已初步形成以科学出版社为中心的科学出版集团和以科学时报为主体的报业体系,出版范围从传统纸质出版物到现代数字化电子出版物,从学术专著、科普著作到各种杂志、报刊。依托中国科学院一流研究人员的高水平科研工作,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它们每年出版上千种包括学术专著和科普著作在内的科技图书和电子出版物,以及290多种科技期刊,其中不乏在学术上具有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知名出版物。文献服务和出版工作的紧密结合和协同发展,将为中国科学院成为国家知识库、思想库和人才库构筑起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平台,并成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分院机构北京分院(京区党委)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院直属事业单位(京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中国科学院乌鲁木齐天文工作站*中国科学院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原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院直属事业单位(京外)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筹)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筹)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原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原子核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药物研究所*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国家基因研究中心*健康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营养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筹)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筹)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筹)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固体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原武汉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原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长沙矿产资源勘查中心(原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学校及公共支撑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卫星地面站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兰州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科学时报社中国科学杂志社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拟转制的院直属事业单位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中国科学院青岛疗养院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院庐山疗养院共建单位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江西省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陕西省秦岭植物园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直接投资的控股企业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中科实业集团(控股)公司联想控股有限公司东方科学仪器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技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华建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国科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科院软件中心有限公司中科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科资源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研制中心有限公司南京中科天文仪器有限公司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中科院广州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都中科唯实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中科院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于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国家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 中国科学院包括5个学部(数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技术科学部),以及11个分院(沈阳、长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成都、昆明、西安、兰州、新疆)、84个研究院所、1所大学、2所学院、4个文献情报中心、3个技术支撑机构和2个新闻出版单位,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此外,还投资兴办了430余家科技型企业(含转制单位),涉及11个行业,其中包括8家上市公司。学部中国科学院学部(以下简称“学部”)成立于1955年,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负责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计划和重大科学技术决策提供咨询,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提出研究报告,对学科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目标提出建议,对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机构的学术问题进行评议和指导。学部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组成。中国科学院院士从国内外最优秀的科学家中选出,每两年增选一次,目前有院士687人,其中外籍院士41人。学部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体院士大会,其常设领导机构是学部主席团,由中国科学院院长担任执行主席。学部现设有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和技术科学部五个学部。学部成立初期,即组织院士参与制定了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86年,在89位院士建议下,中国科学院建立了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4位院士联名建议加强中国高科技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1993年,在王大珩、师昌绪、张光斗、张维、罗沛霖、侯祥麟等院士的倡议下,成立了中国工程院。近年来,学部围绕西部开发、国家安全、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科学教育、学科发展战略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咨询报告报送国务院和政府有关部门,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基础科学研究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 中国科学院已逐步建立和发展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天文学、生命科学、地学与环境等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和天文学领域,现有16个研究机构,其中有10个研究所、2个研究院、3个天文台和1个授时中心,拥有近9000人的科研及管理队伍。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也是基础科学方面的重要研究力量。目前,在这些研究机构中建设有基础科学领域的国家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院重点实验室19个。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中,先后启动了国际量子结构、核心数学、聚合物科学与材料、交叉科学理论物理和复杂系统研究团队。研究团队主要围绕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开展具有原始创新性的研究工作,通过团队的带动作用,培养出在中国本土成长的一流科学家。为推动国内纳米科技研究工作,在中国科学院纳米科技中心的基础上,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成立国家纳米科技中心。中国科学院已经建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托卡马克和激光聚变装置、长波授时台等重大科学工程装置,以及2.16米光学望远镜、多通道太阳磁场望远镜、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等大型天文观测设备。目前正在建设的大科学装置有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大型非圆截面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含谱仪)重大改造工程等。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先后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科研成果,如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τ轻子质量精确测量、新核素合成、超新星观测、高温超导、碳纳米管的制备和应用、非线性光学晶体、过渡金属原子簇结构和性质以及金属有机化学等等。同时,为我国信息、能源、材料、资源、农业、医药、空间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和发展以及形成科技战略储备做出了重要贡献。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吴文俊院士、半导体研究所黄昆院士分别荣获2000年度和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院士刘东生荣获2003年度,2004年度空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院士叶笃正荣获2005年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院士李振声荣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现有23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26个国家和院重点实验室、12个植物园、22个标本馆、9个典型培养物保藏库和11个野外生态学研究台站,拥有6800多人的科研及管理队伍。在北京的7个研究所以农业高技术和生态环境研究为主要方向;由7个研究所(中心)组成的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以人口与健康为主攻方向;在西南的4个研究所组成了西南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发展基地,主要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湖北的3个研究所重点研究水生生物学和病毒学及其生物技术;另外在青海和广州各有1个研究所,分别进行青藏高原生物学和植物学及退化生态学的相关研究。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国科学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结晶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完成了366卷中国植物志、动物志和孢子植物志的编研;创建了最完整的中国蕨类植物分类系统;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并完成了1%的测序任务;完成了水稻基因组框架图和粳稻4号染色体精确测序。蝗虫生态学与治理、恢复生态学、害虫防治、作物品种选育、水产养殖、创新药物等的研究为国家的生态安全、农业经济发展和人口与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生物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用二步发酵法生产Vc中间体、黑曲糖化酶酶活的提高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人干扰素超高表达、转基因鱼和体细胞克隆技术牛等重要研究成果,有些已实现产业化。在新药研究方面,共创制新药50多种。解毒药二巯基丁二酸是我国首次被美国仿制、经FDA批准上市的药物;抗疟疾药蒿甲醚是我国出口的唯一首创新药,1995年被列入世界药典;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地奥心血康”等药品年产值已达14亿元人民币。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在资源环境领域,中国科学院现有24个研究所、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院重点实验室和47个重点建设的野外观测试验台站。野外台站分属于生态系统研究、大气本底观测、地磁台链、特殊环境与灾害监测等四大网络,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长久性科学观测研究基地。目前,资源环境领域拥有近9000人的科研及管理队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较为齐全的综合研究体系。资源环境科学领域涉及固体地球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科学与资源、遥感、农业等多个重点学科。多年来,广大科技人员积极面向国家需求,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在地球早期生命研究、进化古生物学研究、国际界线层型研究,以及各门类化石总结等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通过在东亚季风环境系统、黄土、岩溶、冰芯、湖泊、古海洋学和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以及海洋生态动力学等方面开展古环境变化和过程研究,重建了东亚自然环境演化规律;积极而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全球变化研究。陆相生油理论、层控矿床地球化学、东亚大气环流和东亚季风环境污染机理、青藏高原隆升及环境效应等研究工作,取得了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根据地域分异、地表水热平衡、元素迁移转化和生态环境特征,完成了各种自然区划、生态环境区划、农业和经济区划,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沙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中低产田改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环境污染控制和海水养殖、海洋药物等方面,提供了一批实用的技术和模式。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地球信息科学在政府决策和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在高技术研究与发展领域,中国科学院共有28个研究所、2个技术支撑单位、1个国家实验室、4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院重点实验室,14600余名科研技术人员。主要工作涉及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光电科技、材料、能源、交通、化学工程和空间科学技术等领域,曾为我国计算机、激光、合成橡胶、“两弹一星”等研究做出过重大贡献。近几年来,在高技术研究与发展领域进一步加强了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前沿探索,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为了强化研究所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工业配套能力,已建成31个国家工程中心和院工程中心,并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形成一个高技术企业群体。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工作的任务是:从事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高新技术研究;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工作,解决国家急需的重大科技问题;提高我国高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在提高我国高技术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等方面,起到有显示度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研究所积极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实践五号科学实验卫星和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有效载荷、小型化超强超短激光、纳米材料、有机合成化学、40万千瓦蒸发冷却电机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龙芯”高性能CPU芯片等大批创新研究成果,为我国信息技术和自动化、化工与材料、能源等领域的科技发展写下了新的篇章。高技术产业化在高技术产业化方面,中国科学院按照新时期办院方针,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直接贡献。同时,积极建立高技术产业发展平台,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企业化,进一步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资兴办的企业,分布在11个行业,其中已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219家。院直接投资的企业(含首批转制单位)有82家,如著名的联想集团控股公司等;研究所投资的企业有356家,如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表现突出的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中科合臣化学公司等。目前,全院已有8家院、所投资的公司在境内外上市。在31个国家和院级工程研究中心中,有14个已经完成公司制改造。此外,在建和筹建中的科技产业园区有21个。中国科学院依法设立了“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代表院对院直接投资的全资、控股、参股企业行使出资人权利,并对经营性国有资产承担相应的保值增值责任。2001年度,院、所投资企业营业收入434.54亿元;利税总额42.99亿元;创汇额2.94亿美元;所有者权益117.22亿元;从业人员约5.24万人,其中为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超过4万人。中国科学院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十分重视与省市的技术经济合作,近年来陆续与23个省、市、自治区及有关地(市)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同时,多渠道、多途径、多层面地推进与产业部门以及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在烟草、纺织、石化、机电等行业加强技术合作,并与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大庆油田、上海电机集团、上海广电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中国科学院与国家经贸委、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与3000多家企业建立了多种合作关系。为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的合作,向全国29个省(市)的170个地(市)、县和一批企业选派了科技副职,同时接收地方和企业选派的挂职干部在院短期工作。据不完全统计,院与地方合作项目在2001年度为地方形成销售收入152亿元人民币,利税33亿元人民币。另外,创造社会效益折合114亿元人民币。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中国科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56人,占中国科学院院士总数的39.8%;中国工程院院士53人,占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的8.6%。全院有专业技术人员3.7万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4万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4万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0.75万人。全院在读研究生2万余人,在站博士后1千余人。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海内外优秀人才聚集在中国科学院,为“两弹一星”的研制做出了历史性贡献。80年代开始,为培育中青年科技骨干,解决人才断层问题,中国科学院在国内率先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90年代初推出了“百人计划”,以吸引和培养优秀学科带头人,全院人才队伍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以来,在全院推行了以队伍结构优化为核心的人员总量控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用人制度和“三元”结构分配制度等人事制度改革,为中国科学院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9年和2001年分别启动了“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 与“海外知名学者计划”,加大了对国外优秀青年学者的吸引力度。目前,全院知识创新工程的科技岗位中,45岁以下科技人员已占科技人员总数的75%以上,全院人才队伍呈现出人员精干、结构合理、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国际、国内地位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为保持人才队伍的创新活力和竞争能力,中国科学院自1978年开始选派优秀的科技人员和管理骨干出国深造,迄今已公派1.6万名访问学者、研究生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学和访问进修,目前已有近1万余人学成回国工作。同时,在院内初步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管理干部学院为龙头,以京外若干基地为依托的继续教育网络。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层次科技人才,是中国科学院对国家和社会的一个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于1951年与高校一起开始实行统一计划招收研究生制度,1977年率先恢复因“文革”而中断的研究生招生,1978年经党中央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50年来,中国科学院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7万余名研究生,其中包括中国第一位理学博士、第一位工学博士、第一位女博士和第一位双学位博士。2001年,经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成立,现有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基本覆盖了理科所有的学科领域,同时还具有相当数量的工程技术学科和一定数量的人文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点,全院形成了一个以北京为主体、联系和覆盖全院的研究生教育网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于1958年创办、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以科技为背景的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建校40多年来,共为国家培养了近5万名高层次人才。中国科技大学也是首批获准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和国家重点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之一。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科学院将国际科技合作作为促进现代科技发展的必要条件,已同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际组织和企业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签署了院级合作协议70余个,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国际合作。目前,国际科技合作人员交流每年逾万人次,全院有380多位科学家在国际组织中担任不同层次的领导职务,并聘请了140多位外国专家学者担任院、所的名誉职务和客座教授。国际合作工作以围绕国家、院重大项目开展实质性合作为重点,取得了数百项成果,其中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沙尘暴的防治、1%人类基因组测序、中日大学群合作、德国马普青年科学家小组、中法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实验室、英国石油国际公司中国中心、中俄空间天气联合研究中心等项目成绩显著,在全院科技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中国科学院成功地举办了一系列重大国际会议,加强了与第三世界科学院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吸纳了外资外贷 ,扩大了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同时也加速了人才培养。近几年,中国科学院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中,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在促进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为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等方面做出了贡献。科学出版与文献信息文献服务与出版是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条件,也是提升科研创新活力的基本要素。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中国科学院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已初步形成了以院文献情报中心为中心,以上海、兰州、武汉、成都四个地区学科文献情报中心为分中心,连接全院相关研究机构图书信息室以及国内外主要大型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立足全院、面向全国、开放互联的网络化科技文献情报服务体系。其文献收藏总量达3300多万册(件),已建成国内最具规模的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和高技术文献收藏体系,并建成了包括多种联合目录、文摘杂志和文献数据库的自然科学文献检索体系和国际联机检索终端,每年向院内外数十万用户提供服务。两三年内,将基本建设成为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最具规模和地位的、面向全社会的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在出版事业方面,中国科学院也已初步形成以科学出版社为中心的科学出版集团和以科学时报为主体的报业体系,出版范围从传统纸质出版物到现代数字化电子出版物,从学术专著、科普著作到各种杂志、报刊。依托中国科学院一流研究人员的高水平科研工作,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它们每年出版上千种包括学术专著和科普著作在内的科技图书和电子出版物,以及290多种科技期刊,其中不乏在学术上具有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知名出版物。文献服务和出版工作的紧密结合和协同发展,将为中国科学院成为国家知识库、思想库和人才库构筑起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平台,并成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分院机构北京分院(京区党委)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

江西科源种业有限公司怎么样?简介:中国南方水稻种业的一匹黑马 ----------广西恒茂农业科技集团公司介绍江西科源种业有限公司是集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生产、推广为一体的现代农业高科技企业。创建于2006年,现注册资本5016万元,是2013年农业部组织发起成立的“华智水稻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股东单位,中国种子协会会员及水稻产业分会理事单位,江西省种子协会副会长单位,江西省作物学会和遗传学会理事单位。江西科源种业是广西恒茂农业科技集团公司(注册资本1.0016亿,2014年农业部A证企业,母公司在广西南宁市高新区)的全资子公司,公司现有员工35人,下设综合、财务、营销、科研、生产、质检物流加工中心和科为农作物研究所等部门。下辖江西科为农作物研究所,与中国水稻所、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广东省农科院等多家知名科研、教学单位建立了长期的技术成果合作开发战略伙伴关系;现为“水稻国家(南昌)工程实验室”(水稻产业联盟)项目载体企业、承担江西省重大科技新专项“超级稻创制”项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水稻产业(商业化育种)项目、国家农转项目等;“水稻品种选育及粮食安全技术团队”入选2012年度南昌市政府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公司坚持“创新、协作、共赢”的经营理念,坚定走“科研为源头、市场为导向、育繁推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之路,立志为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振兴民族种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2014年动工的科源种业种子产业化工程位于南昌县武阳中小企业创业园,占地28亩,在建办公科研综合楼8层及种子仓库(含冷库),加工中心等一期工程14000多平米计划2015年竣工并投入使用,成为公司新的科研、办公、仓储、物流加工中心。广西恒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集水稻、玉米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生产、推广经营为一体的现代农业高科技企业。创建于2008年,现注册资本10016万元,2014年10月成为农业部“育繁推一体化”A证企业。公司现辖两个专业研究所——“南宁市恒茂种业科学院”和“江西科为农作物研究所”,在广西南宁、江西南昌、海南陵水、辽宁沈阳建立育种基地;已与中国水稻所、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国内多家科研、教学单位建立了长期的技术成果合作开发战略关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通过审定的水稻、玉米品种36个,其中国审品种3个,省审品种33个,四个水稻品种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荣誉称号,是“广西南宁超级杂交水稻选育繁育中心”和首批“广西农业良种培育中心”的建设单位,承担国家科技部、广西科技厅、南宁市科技局、南宁市农业局等各级项目18项。有一项成果获南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成果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公司以水稻种子产业为核心,同时向玉米种子产业和优质大米加工产业延伸,下辖江西科源种业有限公司、广西欧米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沈阳恒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3家全资子公司。现有员工73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9人,大学本科学历36人,高级技术职称6人,中级技术职称17人。公司在全国建有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4万余亩,年产种子600多万公斤,营销网络遍布长江中下游和华南稻区,“欧米源”、“科为”品牌产品深受广大农民的青睐。公司以“志创中国一流的股份制高科技种业企业”为战略目标,坚持“创新、协作、共赢”的经营理念,坚定走“科研为源头、市场为导向、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产业化之路,立志为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振兴民族种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法定代表人:周建兵成立日期:2006-02-08注册资本:5016万元人民币所属地区:江西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60121784117345D经营状态:存续(在营、开业、在册)所属行业:农、林、牧、渔业公司类型:有限责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英文名:Jiangxi Keyuan Breed Industry Co., Ltd.人员规模:50-99人企业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武阳镇振武路1039号 经营范围: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农作物种子;救灾物资储备管理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须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简介:中国南方水稻种业的一匹黑马 ----------广西恒茂农业科技集团公司介绍江西科源种业有限公司是集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生产、推广为一体的现代农业高科技企业。创建于2006年,现注册资本5016万元,是2013年农业部组织发起成立的“华智水稻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股东单位,中国种子协会会员及水稻产业分会理事单位,江西省种子协会副会长单位,江西省作物学会和遗传学会理事单位。江西科源种业是广西恒茂农业科技集团公司(注册资本1.0016亿,2014年农业部A证企业,母公司在广西南宁市高新区)的全资子公司,公司现有员工35人,下设综合、财务、营销、科研、生产、质检物流加工中心和科为农作物研究所等部门。下辖江西科为农作物研究所,与中国水稻所、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广东省农科院等多家知名科研、教学单位建立了长期的技术成果合作开发战略伙伴关系;现为“水稻国家(南昌)工程实验室”(水稻产业联盟)项目载体企业、承担江西省重大科技新专项“超级稻创制”项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水稻产业(商业化育种)项目、国家农转项目等;“水稻品种选育及粮食安全技术团队”入选2012年度南昌市政府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公司坚持“创新、协作、共赢”的经营理念,坚定走“科研为源头、市场为导向、育繁推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之路,立志为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振兴民族种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2014年动工的科源种业种子产业化工程位于南昌县武阳中小企业创业园,占地28亩,在建办公科研综合楼8层及种子仓库(含冷库),加工中心等一期工程14000多平米计划2015年竣工并投入使用,成为公司新的科研、办公、仓储、物流加工中心。广西恒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集水稻、玉米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生产、推广经营为一体的现代农业高科技企业。创建于2008年,现注册资本10016万元,2014年10月成为农业部“育繁推一体化”A证企业。公司现辖两个专业研究所——“南宁市恒茂种业科学院”和“江西科为农作物研究所”,在广西南宁、江西南昌、海南陵水、辽宁沈阳建立育种基地;已与中国水稻所、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国内多家科研、教学单位建立了长期的技术成果合作开发战略关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通过审定的水稻、玉米品种36个,其中国审品种3个,省审品种33个,四个水稻品种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荣誉称号,是“广西南宁超级杂交水稻选育繁育中心”和首批“广西农业良种培育中心”的建设单位,承担国家科技部、广西科技厅、南宁市科技局、南宁市农业局等各级项目18项。有一项成果获南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成果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公司以水稻种子产业为核心,同时向玉米种子产业和优质大米加工产业延伸,下辖江西科源种业有限公司、广西欧米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沈阳恒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3家全资子公司。现有员工73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9人,大学本科学历36人,高级技术职称6人,中级技术职称17人。公司在全国建有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4万余亩,年产种子600多万公斤,营销网络遍布长江中下游和华南稻区,“欧米源”、“科为”品牌产品深受广大农民的青睐。公司以“志创中国一流的股份制高科技种业企业”为战略目标,坚持“创新、协作、共赢”的经营理念,坚定走“科研为源头、市场为导向、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产业化之路,立志为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振兴民族种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法定代表人:周建兵成立日期:2006-02-08注册资本:5016万元人民币所属地区:江西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60121784117345D经营状态:存续(在营、开业、在册)所属行业:农、林、牧、渔业公司类型:有限责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英文名:Jiangxi Keyuan Breed Industry Co., Ltd.人员规模:50-99人企业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武阳镇振武路1039号 经营范围: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农作物种子;救灾物资储备管理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须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75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是哪些附件 进入第三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评审环节的实验室名单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推荐部门1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包头稀土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2爆炸性环境电气防爆国家重点实验室南阳防爆电气研究所有限公司河南省科技厅3表面活性剂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山西省科技厅4藏药新药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青海金诃藏医药集团有限公司青海省科技厅5长寿命高温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四川省科技厅6超硬材料磨具国家重点实验室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河南省科技厅7创新天然药物与中药注射剂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江西省科技厅8创新药物与高效节能降耗制药设备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江中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西本草天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江西省科技厅9创新中药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科委10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系统集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湖南省科技厅11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建福鼎海鸥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省科技厅12大型电气传动系统与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水电气传动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甘肃省科技厅13大型先进智能冲压设备国家重点实验室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科技厅14道路桥梁检测与养护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15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国家重点实验室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科技厅16电网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分院湖北省科技厅17电网输变电设备防灾减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湖南省科技厅18电子级硅材料制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昆明冶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科技厅19动物基因工程疫苗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青岛市科技局20废旧塑料资源高效开发及高质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科技厅21氟氮化工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近代化学研究院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2钢铁工业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3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科技厅24高端关节轴承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建龙溪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科技厅25高端智能重型数控机床国家重点实验室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省科技厅26高端装备轻合金铸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沈阳铸造研究所辽宁省科技厅27高寒高海拔地区道路工程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中交第一公路勘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8高效清洁燃煤电站锅炉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省科技厅29工业余能回收利用系统与透平膨胀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省科技厅30共伴生有色金属资源加压湿法冶金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科技厅31轨道交通工程信息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科技厅32贵金属催化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33国家特种玻璃重点实验室海南中航特玻材料有限公司海南省科技厅34海洋装备用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鞍钢集团公司辽宁省科技厅35海藻活性物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市科技局36含氟功能膜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华夏神舟新材料有限公司山东省科技厅37含氟温室气体替代及控制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科技厅38航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省科技厅39航空精密轴承国家重点实验室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河南省科技厅40核电安全监控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科委41核电安全与核材料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42核主泵技术及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辽宁省科技厅43激光先进制造智能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科技厅44节能液压元件及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常林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科技厅45精细化工超临界反应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科技厅46聚烯烃催化技术与高性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化工研究院上海市科委47抗感染新药研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广东省科技厅48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化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甘肃省科技厅49空调设备及系统运行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科技厅50空间电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上海市科委51空中交通管理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52宽禁带半导体电力电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53矿山采掘装备及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山西省科技厅54矿冶过程自动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北京市科委55炼焦煤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科技厅56粮食储藏与职业危害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储粮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四川省科技厅57铝镁合金材料国家实验室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省科技厅58绿色钢铁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首钢总公司北京市科委59绿色化工与工业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60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科技厅61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神华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62煤与煤层气共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省科技厅63民用飞机先进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科委64民族药创制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科技厅65膜材料与膜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科委66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科技厅67镍钴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甘肃省科技厅68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省科技厅69清洁高效燃煤发电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70人类疾病转化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深圳市科委71深海载人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72石油管材及装备材料服役行为与结构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陕西省科技厅73石油石化污染物控制与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74输变电设备电磁热模拟技术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科技厅75蔬菜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科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科委76水稻生物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神农大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科技厅77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江苏省科技厅78特种表面保护材料及应用技术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79特种车辆及其传动系统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80特种功能防水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科委81特种化学电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贵州省科技厅82拖拉机动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科技厅83稀土永磁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大地熊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科技厅84稀有金属特种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85先进输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北京市科委86新能源动力与储能电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威电源有限公司浙江省科技厅87新能源与储能运行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88新型磁性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科技厅89新型电子元器件关键材料与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科技厅90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科技厅91严寒寒冷地区低能耗建筑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建材科研设计院甘肃省科技厅92岩土工程装备节能与智能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科技厅93养分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科技厅94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有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95铀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96有色金属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有色金属研究院湖南省科技厅97玉米生物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辽宁省科技厅98在役长大桥梁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科技厅99轧辊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中钢集团邢台机械轧辊有限公司河北省科技厅100直流输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南方电网科技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101智能传感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102智能电网保护和运行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南瑞集团公司江苏省科技厅103中低品位磷矿及其共伴生资源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省科技厅104转化医学与创新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江苏省科技厅105作物育种技术创新与集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附件 进入第三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评审环节的实验室名单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推荐部门1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包头稀土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2爆炸性环境电气防爆国家重点实验室南阳防爆电气研究所有限公司河南省科技厅3表面活性剂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山西省科技厅4藏药新药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青海金诃藏医药集团有限公司青海省科技厅5长寿命高温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四川省科技厅6超硬材料磨具国家重点实验室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河南省科技厅7创新天然药物与中药注射剂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江西省科技厅8创新药物与高效节能降耗制药设备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江中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西本草天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江西省科技厅9创新中药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科委10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系统集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湖南省科技厅11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建福鼎海鸥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省科技厅12大型电气传动系统与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水电气传动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甘肃省科技厅13大型先进智能冲压设备国家重点实验室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科技厅14道路桥梁检测与养护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15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国家重点实验室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科技厅16电网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分院湖北省科技厅17电网输变电设备防灾减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湖南省科技厅18电子级硅材料制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昆明冶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科技厅19动物基因工程疫苗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青岛市科技局20废旧塑料资源高效开发及高质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科技厅21氟氮化工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近代化学研究院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2钢铁工业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3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科技厅24高端关节轴承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建龙溪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科技厅25高端智能重型数控机床国家重点实验室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省科技厅26高端装备轻合金铸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沈阳铸造研究所辽宁省科技厅27高寒高海拔地区道路工程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中交第一公路勘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8高效清洁燃煤电站锅炉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省科技厅29工业余能回收利用系统与透平膨胀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省科技厅30共伴生有色金属资源加压湿法冶金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科技厅31轨道交通工程信息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科技厅32贵金属催化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33国家特种玻璃重点实验室海南中航特玻材料有限公司海南省科技厅34海洋装备用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鞍钢集团公司辽宁省科技厅35海藻活性物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市科技局36含氟功能膜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华夏神舟新材料有限公司山东省科技厅37含氟温室气体替代及控制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科技厅38航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省科技厅39航空精密轴承国家重点实验室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河南省科技厅40核电安全监控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科委41核电安全与核材料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42核主泵技术及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辽宁省科技厅43激光先进制造智能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科技厅44节能液压元件及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常林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科技厅45精细化工超临界反应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科技厅46聚烯烃催化技术与高性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化工研究院上海市科委47抗感染新药研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广东省科技厅48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化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甘肃省科技厅49空调设备及系统运行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科技厅50空间电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上海市科委51空中交通管理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52宽禁带半导体电力电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53矿山采掘装备及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山西省科技厅54矿冶过程自动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北京市科委55炼焦煤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科技厅56粮食储藏与职业危害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储粮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四川省科技厅57铝镁合金材料国家实验室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省科技厅58绿色钢铁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首钢总公司北京市科委59绿色化工与工业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60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科技厅61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神华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62煤与煤层气共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省科技厅63民用飞机先进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科委64民族药创制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科技厅65膜材料与膜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科委66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科技厅67镍钴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甘肃省科技厅68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省科技厅69清洁高效燃煤发电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70人类疾病转化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深圳市科委71深海载人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72石油管材及装备材料服役行为与结构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陕西省科技厅73石油石化污染物控制与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74输变电设备电磁热模拟技术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科技厅75蔬菜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科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科委76水稻生物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神农大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科技厅77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江苏省科技厅78特种表面保护材料及应用技术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79特种车辆及其传动系统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80特种功能防水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科委81特种化学电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贵州省科技厅82拖拉机动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科技厅83稀土永磁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大地熊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科技厅84稀有金属特种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85先进输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北京市科委86新能源动力与储能电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威电源有限公司浙江省科技厅87新能源与储能运行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88新型磁性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科技厅89新型电子元器件关键材料与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科技厅90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科技厅91严寒寒冷地区低能耗建筑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建材科研设计院甘肃省科技厅92岩土工程装备节能与智能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科技厅93养分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科技厅94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有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95铀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96有色金属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有色金属研究院湖南省科技厅97玉米生物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辽宁省科技厅98在役长大桥梁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科技厅99轧辊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中钢集团邢台机械轧辊有限公司河北省科技厅100直流输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南方电网科技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101智能传感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102智能电网保护和运行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南瑞集团公司江苏省科技厅103中低品位磷矿及其共伴生资源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省科技厅104转化医学与创新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江苏省科技厅105作物育种技术创新与集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什么牌子的茶叶比较好1、八马茶业。八马茶业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茶行,百年以前在东南亚是非常知名的,他主要经营的茶叶的品种是铁观音,铁观音作为我国的一个非常知名的茶的种类,已经在我国的茶叶行业内有着不可替代的知名度,因此八马茶业的品牌也是非常的有名的。2、天福茗茶。天福茗茶是漳州的一个制作茶叶的企业,他也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茶叶加工企业,知名度也是非常高的,现在已经用了几千家的直营店,因此也是茶叶的一个非常好的品牌。3、天方。天方茶叶是安徽的一个重点的企业,也是中国的一个比较大的经营茶叶的企业,经营的各种各样的茶业种类是非常多的 。4、云南大益茶业。大益茶业是中国的大型的茶叶品牌,旗下还有各种各样的茶文化中心,并且已经有了七十几年的经营历史,它经营的一个比较经典的茶是云南的普洱茶,
大益茶业牌子最好茶叶现在还处于有品类无品牌时期。说起“西湖龙井”、“碧螺春”、“铁观音”、“普洱茶”每个人都知道。普洱茶哪家品牌最好,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家什么产品卖的最好,又得思考很久。普洱茶里面大点的企业,我跟大家介绍下。大益当之无愧的大哥,第二阵营有下关沱茶、勐库戎氏、澜沧古茶、陈升号、雨林古茶坊、七彩云南。第三阵营的就更多了,同庆号、高顶、臻味号等等。铁观音品类2010年前那真是无敌,全国各大茶叶店必有铁观音,但是由于农残超标,整个品类信任危机,市场份额大幅下滑。知名品牌有八马、安铁集团、华祥苑等。近几年被用为国礼很多。大益茶业集团是中国的大型茶企业之一,旗下包括勐海茶厂,东莞市大益茶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大益茶文化中心,北京皇茶茶文化有限公司等。大益茶业已经拥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云南的勐海茶厂是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茶企业,在普洱茶行业中是当之无愧的龙头。
武夷山大红袍、西湖茶叶、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等这些茶叶牌子都很好。1、武夷山大红袍武夷大红袍,是中国茗苑中的奇葩,素有“茶中状元”之美誉,乃岩茶之王,堪称国宝,产于福建省武夷山,以精湛的工作特制而成。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岩韵”特征,饮后齿颊留香,被誉为“武夷茶王”。大红袍茶树为灌木型,为千年古树,九龙窠陡峭绝壁上仅存4株,产量稀少,被视为稀世之珍。2、西湖龙井西湖龙井,属绿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村周围群山,并因此得名。具有1200多年历史 。清乾隆游览杭州西湖时,盛赞西湖龙井茶,把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西湖龙井按外形和内质的优次分作1~8级。3、安溪铁观音铁观音,福建安溪人发明于1725-1735年间。属于乌龙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乌龙茶类的代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铁观音独具“观音韵”,清香雅韵,“七泡余香溪月露 满心喜乐岭云涛 ”。除具有一般茶叶的保健功能外,还具有抗衰老、抗癌症、抗动脉硬化、防治糖尿病、减肥健美、防治龋齿、清热降火,敌烟醒酒等功效。据载,安溪铁观音茶起源于清雍正年间,当时安溪茶农选育出许多优良茶树品种,其中以铁观音制茶品质为最优。茶树良种铁观音树势不大,枝条披张,叶色深绿,叶质柔软肥厚,芽叶肥壮。采用铁观音良种芽叶制成的乌龙茶也称铁观音,因此,“铁观音”既是茶树品种名,也是茶名。
1、红豆薏米祛湿茶。红豆薏米祛湿茶,精选红豆、薏米、大麦、茯苓、栀子等祛湿食材以及中药材经过科学配比,能够祛除寒气,解决容易犯困、消化不良、油光满面、嘴巴干涉等问题,独立包装,干净环保无添加,更健康方便。2、黄山毛峰谢四十大师的黄山毛峰坚持采用三炒、三烘的传统技艺制作,和市面上其他的黄山毛峰有明显的不同。谢四十大师介绍说,高温杀青对工艺要求非常高,尤其是芽头,很容易就炒焦了。市面上很多黄山毛峰为了颜色翠绿、条形好看,所以放弃了高温杀青工艺,采用低温杀青后烘干。而经由谢四十大师监制的小罐茶黄山毛峰坚持传统工艺,形似雀舌而微卷,带金黄鱼叶,充分发挥黄山毛峰的香气、滋味,保留传统正味。3、华祥苑铁观音铁观音是深受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乌龙茶类,发明于1725-1735年,产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发酵程度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除具有一般茶叶的保健功能外,还具有抗衰老、抗癌症、抗动脉硬化、防治糖尿病、减肥健美、防治龋齿、清热降火,敌烟醒酒等功效。4、八角亭普洱茶这是云南唯一的国营茶厂――黎明茶厂旗下品牌。黎明茶厂现在已有几十种不同规格、不同风格的系列产品,如饼茶、砖茶、沱茶、散茶、工艺茶等,而八角亭商标则被评为云南省着名商标。八角亭牌普洱茶被认定为中国普洱茶十大知名品牌,是昆交会唯一指定用茶,在资深茶友中也极富盛名,以选料上乘,做工精细闻名遐迩。
武夷大红袍茶叶好。夷大红袍,是中国茗苑中的奇葩,素有“茶中状元”之美誉,乃岩茶之王,堪称国宝,产于福建省武夷山,以精湛的工作特制而成。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岩韵”特征,饮后齿颊留香,被誉为“武夷茶王”。大红袍茶树为灌木型,为千年古树,九龙窠陡峭绝壁上仅存4株,产量稀少,被视为稀世之珍。关于大红袍名称的来历。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大红袍茶泡予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并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状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皇家享受的贡茶。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流传更广的是每当采茶之时,要焚香祭天,然后让猴子穿上红色的坎肩,爬到绝壁的茶树之上采摘茶叶。所以广东话把这种猴采茶称为"马骝茶"(广东人管猴子叫马骝)。正由于数量稀少,采摘困难,这种茶在市场上是价格昂贵的珍品。武夷大红袍的品质特征: 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大红袍品质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韵味。大红袍乃武夷岩茶之王,是乌龙茶中的极品,大红袍有着悠久的发展史。

1、八马茶业。八马茶业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茶行,百年以前在东南亚是非常知名的,他主要经营的茶叶的品种是铁观音,铁观音作为我国的一个非常知名的茶的种类,已经在我国的茶叶行业内有着不可替代的知名度,因此八马茶业的品牌也是非常的有名的。2、天福茗茶。天福茗茶是漳州的一个制作茶叶的企业,他也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茶叶加工企业,知名度也是非常高的,现在已经用了几千家的直营店,因此也是茶叶的一个非常好的品牌。3、天方。天方茶叶是安徽的一个重点的企业,也是中国的一个比较大的经营茶叶的企业,经营的各种各样的茶业种类是非常多的 。4、云南大益茶业。大益茶业是中国的大型的茶叶品牌,旗下还有各种各样的茶文化中心,并且已经有了七十几年的经营历史,它经营的一个比较经典的茶是云南的普洱茶,
大益茶业牌子最好茶叶现在还处于有品类无品牌时期。说起“西湖龙井”、“碧螺春”、“铁观音”、“普洱茶”每个人都知道。普洱茶哪家品牌最好,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家什么产品卖的最好,又得思考很久。普洱茶里面大点的企业,我跟大家介绍下。大益当之无愧的大哥,第二阵营有下关沱茶、勐库戎氏、澜沧古茶、陈升号、雨林古茶坊、七彩云南。第三阵营的就更多了,同庆号、高顶、臻味号等等。铁观音品类2010年前那真是无敌,全国各大茶叶店必有铁观音,但是由于农残超标,整个品类信任危机,市场份额大幅下滑。知名品牌有八马、安铁集团、华祥苑等。近几年被用为国礼很多。大益茶业集团是中国的大型茶企业之一,旗下包括勐海茶厂,东莞市大益茶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大益茶文化中心,北京皇茶茶文化有限公司等。大益茶业已经拥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云南的勐海茶厂是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茶企业,在普洱茶行业中是当之无愧的龙头。
武夷山大红袍、西湖茶叶、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等这些茶叶牌子都很好。1、武夷山大红袍武夷大红袍,是中国茗苑中的奇葩,素有“茶中状元”之美誉,乃岩茶之王,堪称国宝,产于福建省武夷山,以精湛的工作特制而成。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岩韵”特征,饮后齿颊留香,被誉为“武夷茶王”。大红袍茶树为灌木型,为千年古树,九龙窠陡峭绝壁上仅存4株,产量稀少,被视为稀世之珍。2、西湖龙井西湖龙井,属绿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村周围群山,并因此得名。具有1200多年历史 。清乾隆游览杭州西湖时,盛赞西湖龙井茶,把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西湖龙井按外形和内质的优次分作1~8级。3、安溪铁观音铁观音,福建安溪人发明于1725-1735年间。属于乌龙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乌龙茶类的代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铁观音独具“观音韵”,清香雅韵,“七泡余香溪月露 满心喜乐岭云涛 ”。除具有一般茶叶的保健功能外,还具有抗衰老、抗癌症、抗动脉硬化、防治糖尿病、减肥健美、防治龋齿、清热降火,敌烟醒酒等功效。据载,安溪铁观音茶起源于清雍正年间,当时安溪茶农选育出许多优良茶树品种,其中以铁观音制茶品质为最优。茶树良种铁观音树势不大,枝条披张,叶色深绿,叶质柔软肥厚,芽叶肥壮。采用铁观音良种芽叶制成的乌龙茶也称铁观音,因此,“铁观音”既是茶树品种名,也是茶名。
1、红豆薏米祛湿茶。红豆薏米祛湿茶,精选红豆、薏米、大麦、茯苓、栀子等祛湿食材以及中药材经过科学配比,能够祛除寒气,解决容易犯困、消化不良、油光满面、嘴巴干涉等问题,独立包装,干净环保无添加,更健康方便。2、黄山毛峰谢四十大师的黄山毛峰坚持采用三炒、三烘的传统技艺制作,和市面上其他的黄山毛峰有明显的不同。谢四十大师介绍说,高温杀青对工艺要求非常高,尤其是芽头,很容易就炒焦了。市面上很多黄山毛峰为了颜色翠绿、条形好看,所以放弃了高温杀青工艺,采用低温杀青后烘干。而经由谢四十大师监制的小罐茶黄山毛峰坚持传统工艺,形似雀舌而微卷,带金黄鱼叶,充分发挥黄山毛峰的香气、滋味,保留传统正味。3、华祥苑铁观音铁观音是深受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乌龙茶类,发明于1725-1735年,产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发酵程度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除具有一般茶叶的保健功能外,还具有抗衰老、抗癌症、抗动脉硬化、防治糖尿病、减肥健美、防治龋齿、清热降火,敌烟醒酒等功效。4、八角亭普洱茶这是云南唯一的国营茶厂――黎明茶厂旗下品牌。黎明茶厂现在已有几十种不同规格、不同风格的系列产品,如饼茶、砖茶、沱茶、散茶、工艺茶等,而八角亭商标则被评为云南省着名商标。八角亭牌普洱茶被认定为中国普洱茶十大知名品牌,是昆交会唯一指定用茶,在资深茶友中也极富盛名,以选料上乘,做工精细闻名遐迩。
武夷大红袍茶叶好。夷大红袍,是中国茗苑中的奇葩,素有“茶中状元”之美誉,乃岩茶之王,堪称国宝,产于福建省武夷山,以精湛的工作特制而成。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岩韵”特征,饮后齿颊留香,被誉为“武夷茶王”。大红袍茶树为灌木型,为千年古树,九龙窠陡峭绝壁上仅存4株,产量稀少,被视为稀世之珍。关于大红袍名称的来历。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大红袍茶泡予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并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状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皇家享受的贡茶。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流传更广的是每当采茶之时,要焚香祭天,然后让猴子穿上红色的坎肩,爬到绝壁的茶树之上采摘茶叶。所以广东话把这种猴采茶称为"马骝茶"(广东人管猴子叫马骝)。正由于数量稀少,采摘困难,这种茶在市场上是价格昂贵的珍品。武夷大红袍的品质特征: 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大红袍品质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韵味。大红袍乃武夷岩茶之王,是乌龙茶中的极品,大红袍有着悠久的发展史。
大益茶业牌子最好茶叶现在还处于有品类无品牌时期。说起“西湖龙井”、“碧螺春”、“铁观音”、“普洱茶”每个人都知道。普洱茶哪家品牌最好,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家什么产品卖的最好,又得思考很久。普洱茶里面大点的企业,我跟大家介绍下。大益当之无愧的大哥,第二阵营有下关沱茶、勐库戎氏、澜沧古茶、陈升号、雨林古茶坊、七彩云南。第三阵营的就更多了,同庆号、高顶、臻味号等等。铁观音品类2010年前那真是无敌,全国各大茶叶店必有铁观音,但是由于农残超标,整个品类信任危机,市场份额大幅下滑。知名品牌有八马、安铁集团、华祥苑等。近几年被用为国礼很多。大益茶业集团是中国的大型茶企业之一,旗下包括勐海茶厂,东莞市大益茶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大益茶文化中心,北京皇茶茶文化有限公司等。大益茶业已经拥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云南的勐海茶厂是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茶企业,在普洱茶行业中是当之无愧的龙头。
武夷山大红袍、西湖茶叶、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等这些茶叶牌子都很好。1、武夷山大红袍武夷大红袍,是中国茗苑中的奇葩,素有“茶中状元”之美誉,乃岩茶之王,堪称国宝,产于福建省武夷山,以精湛的工作特制而成。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岩韵”特征,饮后齿颊留香,被誉为“武夷茶王”。大红袍茶树为灌木型,为千年古树,九龙窠陡峭绝壁上仅存4株,产量稀少,被视为稀世之珍。2、西湖龙井西湖龙井,属绿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村周围群山,并因此得名。具有1200多年历史 。清乾隆游览杭州西湖时,盛赞西湖龙井茶,把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西湖龙井按外形和内质的优次分作1~8级。3、安溪铁观音铁观音,福建安溪人发明于1725-1735年间。属于乌龙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乌龙茶类的代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铁观音独具“观音韵”,清香雅韵,“七泡余香溪月露 满心喜乐岭云涛 ”。除具有一般茶叶的保健功能外,还具有抗衰老、抗癌症、抗动脉硬化、防治糖尿病、减肥健美、防治龋齿、清热降火,敌烟醒酒等功效。据载,安溪铁观音茶起源于清雍正年间,当时安溪茶农选育出许多优良茶树品种,其中以铁观音制茶品质为最优。茶树良种铁观音树势不大,枝条披张,叶色深绿,叶质柔软肥厚,芽叶肥壮。采用铁观音良种芽叶制成的乌龙茶也称铁观音,因此,“铁观音”既是茶树品种名,也是茶名。
1、红豆薏米祛湿茶。红豆薏米祛湿茶,精选红豆、薏米、大麦、茯苓、栀子等祛湿食材以及中药材经过科学配比,能够祛除寒气,解决容易犯困、消化不良、油光满面、嘴巴干涉等问题,独立包装,干净环保无添加,更健康方便。2、黄山毛峰谢四十大师的黄山毛峰坚持采用三炒、三烘的传统技艺制作,和市面上其他的黄山毛峰有明显的不同。谢四十大师介绍说,高温杀青对工艺要求非常高,尤其是芽头,很容易就炒焦了。市面上很多黄山毛峰为了颜色翠绿、条形好看,所以放弃了高温杀青工艺,采用低温杀青后烘干。而经由谢四十大师监制的小罐茶黄山毛峰坚持传统工艺,形似雀舌而微卷,带金黄鱼叶,充分发挥黄山毛峰的香气、滋味,保留传统正味。3、华祥苑铁观音铁观音是深受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乌龙茶类,发明于1725-1735年,产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发酵程度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除具有一般茶叶的保健功能外,还具有抗衰老、抗癌症、抗动脉硬化、防治糖尿病、减肥健美、防治龋齿、清热降火,敌烟醒酒等功效。4、八角亭普洱茶这是云南唯一的国营茶厂――黎明茶厂旗下品牌。黎明茶厂现在已有几十种不同规格、不同风格的系列产品,如饼茶、砖茶、沱茶、散茶、工艺茶等,而八角亭商标则被评为云南省着名商标。八角亭牌普洱茶被认定为中国普洱茶十大知名品牌,是昆交会唯一指定用茶,在资深茶友中也极富盛名,以选料上乘,做工精细闻名遐迩。
武夷大红袍茶叶好。夷大红袍,是中国茗苑中的奇葩,素有“茶中状元”之美誉,乃岩茶之王,堪称国宝,产于福建省武夷山,以精湛的工作特制而成。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岩韵”特征,饮后齿颊留香,被誉为“武夷茶王”。大红袍茶树为灌木型,为千年古树,九龙窠陡峭绝壁上仅存4株,产量稀少,被视为稀世之珍。关于大红袍名称的来历。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大红袍茶泡予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并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状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皇家享受的贡茶。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流传更广的是每当采茶之时,要焚香祭天,然后让猴子穿上红色的坎肩,爬到绝壁的茶树之上采摘茶叶。所以广东话把这种猴采茶称为"马骝茶"(广东人管猴子叫马骝)。正由于数量稀少,采摘困难,这种茶在市场上是价格昂贵的珍品。武夷大红袍的品质特征: 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大红袍品质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韵味。大红袍乃武夷岩茶之王,是乌龙茶中的极品,大红袍有着悠久的发展史。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