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室设计规范与标准」化工厂实验室设计规范标准
微生物实验室设计规范与标准
化工厂实验室设计规范标准
食品药品检测中心的实验室建设规范有哪些?喜格SICOLAB在多地承建了很多的食品药品检验所的实验室,主要依据这些标准规范: 1、药品检验所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试行)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食药监科〔2017〕86号)3、建标 187-2017 药品检验检测中心(院、所)建设标准4、科研建筑设计标准(JGJ91-2019)5、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6、实验室家具通用技术条件(GB24820-2009) 7、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 233-2017)
SICOLAB喜格在建设药检所实验室时,常按以下标准规范进行参考设计: 科研建筑设计标准(JGJ91-2019)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 233-2017)实验室家具通用技术条件(GB24820-2009)建标 187-2017 药品检验检测中心(院、所)建设标准 药品检验所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喜格SICOLAB在多地承建了很多的食品药品检验所的实验室,主要依据这些标准规范: 1、药品检验所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试行)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食药监科〔2017〕86号)3、建标 187-2017 药品检验检测中心(院、所)建设标准4、科研建筑设计标准(JGJ91-2019)5、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6、实验室家具通用技术条件(GB24820-2009) 7、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 233-2017)
SICOLAB喜格在建设药检所实验室时,常按以下标准规范进行参考设计: 科研建筑设计标准(JGJ91-2019)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 233-2017)实验室家具通用技术条件(GB24820-2009)建标 187-2017 药品检验检测中心(院、所)建设标准 药品检验所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SICOLAB喜格在建设药检所实验室时,常按以下标准规范进行参考设计: 科研建筑设计标准(JGJ91-2019)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 233-2017)实验室家具通用技术条件(GB24820-2009)建标 187-2017 药品检验检测中心(院、所)建设标准 药品检验所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1500平方米左右的微生物实验室怎么设计比较好?地点在上海张江微生物实验室设计规划要求为:1、在设计微生物实验室要合理规划出各个科室,一般包括准备室、微生物培养室、器械消毒及清洗室、纯水室、检测室、菌种室、储藏室等。2、各个科室之间应为独立区域,并且设置隔离门,在比较重要的实验室中要设立好缓冲区,进入实验室人员可在缓冲区二次清洁及更换衣物。3、实验室(含缓冲间)围护结构内表面必须光滑耐腐蚀、防水,以易于消毒清洁。所有缝隙必须加以可靠密封。实验室内所有的门均可自动关闭。4、除观察窗外,不得设置任何窗户。观察窗必须为密封结构,所用玻璃为不碎玻璃。地面应无渗漏,光洁但不滑。不得使用地砖和水磨石等有缝隙地面。5、通风空调系统为直排系统,不得采用部分回风系统。6、实验室中的家具应牢固。为易于清洁,各种家具和设备之间应保持一定间隙。应有专门放置生物废弃物容器的台(架)。家具和设备的边角和突出部位应光滑、无毛刺,以圆弧形为宜。微生物实验室释义:微生物实验室是指进行微生物研究的场所。根据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要求和使用要求,要不同于一般的实验室工程或净化工程。主要应用于微生物学、生物医学、生物化学、动物实验、基因重组以及生物制品等研究使用的实验室统称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由主功能实验室与其他实验室及辅助功能用房组成。生物安全实验室必须保证人身安全、环境安全、废弃物安全和样本安全,能长期而安全地运行,同时还为需要实验室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舒适、而良好的工作环境。
微生物实验室不同于一般的实验室工程或净化工程。主要应用于微生物学、生物医学、生物化学、动物实验、基因工程以及生物制品等研究使用的实验室统称为生物安全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由准备室、洗涤室、灭菌室、无菌室、恒温培养室和普通实验室六部分组成。这些房间的共同特点是地板和墙壁的质地光滑坚硬,仪器和设备的陈设简洁,便于打扫卫生。 一、准备室准备室用于配制培养基和样品处理等。室内设有试剂柜、存放器具或材料的专柜、实验台、电炉、冰箱和上下水道、电源等。二、洗涤室洗涤室用于洗刷器皿等。由于使用过的器皿已被微生物污染,有时还会存在病原微生物。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设置洗涤室。室内应备有加热器、蒸锅,洗刷器皿用的盆、桶等,还应有各种瓶刷、去污粉、肥皂、洗衣粉等。三、灭菌室灭菌室主要用于培养基的灭菌和各种器具的灭菌,室内应备有高压蒸汽灭菌器、烘箱等灭菌设备及设施。四、无菌室无菌室也称接种室,是系统接种、纯化菌种等无菌操作的专用实验室。在微生物中,菌种的接种移植是一项主要操作,这项操作的特点就是要保证菌种纯种,防止杂菌的污染。在一般环境的空气中,由于存在许多尘埃和杂菌,很易造成污染,对接种工作干扰很大。1.无菌室的设置无菌室应根据既经济又科学的原则来设置。其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1)无菌室应有内、外两间,内间是无菌室,外间是缓冲室。房间容积不宜过大,以便于空气灭菌。最小内间面积2×2.5=5m2,外间面积1×2=2m2,高以2.5m以下为宜,都应有天花板。(2)内间应当设拉门,以减少空气的波动,门应设在离工作台最远的位置上;外间的门最好也用拉门,要设在距内间最远的位置上。(3)在分隔内间与外间的墙壁或“隔扇”上,应开一个小窗,作接种过程中必要的内外传递物品的通道,以减少人员进出内间的次数,降低污染程度。小窗宽60cm、高40cm、厚30cm,内外都挂对拉的窗扇。(4)无菌室容积小而严密,使用一段时间后,室内温度很高,故应设置通气窗。通气窗应设在内室进门处的顶棚上(即离工作台最远的位置),最好为双层结构,外层为百叶窗,内层可用抽板式窗扇。通气窗可在内室使用后、灭菌前开启,以流通空气。有条件可安装恒温恒湿机。2.无菌室内设备和用具(1)无菌室内的工作台,不论是什么材质、用途的,都要求表面光滑和台面水平。(2)在内室和外室各安装一个紫外灯(多为30W)。内室的紫外线灯应安装在经常工作的座位正上方,离地面2m,外室的紫外线灯可安装在外室中央。(3)外室应有专用的工作服、鞋、帽、口罩、盛有来苏儿水的瓷盆和毛巾、手持喷雾器和5%石炭酸溶液等。(4)内室应有酒精灯、常用接种工具、不锈钢制的刀、剪、镊子、70%的酒精棉球、工业酒精、载玻璃片、特种蜡笔、记录本、铅笔、标签纸、胶水、废物筐等。3.无菌室的灭菌消毒(1)薰蒸:这是无菌室彻底灭菌的措施。无菌室使用了较长时间,污染比较严重时,应进行薰蒸灭菌。可用甲醛、乳酸或硫磺薰蒸。(2)喷雾:在每次使用无菌室前进行。喷雾可促使空气中微粒及微生物沉降,防止桌面、地面上的微尘飞场,并有杀菌作用。可用5%石炭酸喷雾。(3)紫外线照射:在每次使用无菌室前进行。紫外线有较好的杀菌效果。通常应开启紫外线灯照射30~60min。4.无菌室工作规程(1)无菌室灭菌。每次使用前开启紫外线灯照射30min以上,或在使用前30min,对内外室用5%石炭酸喷雾。(2)用肥皂洗手后,把所需器材搬入外室;在外室换上已灭菌的工作服、工作帽和工作鞋,戴好口罩,然后用2%煤酚皂液将手浸洗2分钟。(3)将各种需用物品搬进内室清点、就位,用5%石炭酸在工作台面上方和操作员站位空间喷雾,返回外室,5~10min后再进内室工作。(4)接种操作前,用70%酒精棉球擦手;进行无菌操作时,动作要轻缓,尽量减少空气波动和地面扬尘。(5)工作中应注意安全。如遇棉塞着火,用手紧握或用湿布包裹熄灭,切勿用嘴吹,以免扩大燃烧;如遇有菌培养物洒落或打碎有菌容器时,浸润5%石炭酸的抹布包裹后,并用浸润5%石炭酸的抹布擦拭台面或地面,用酒精棉球擦手后再继续操作。(6)工作结束,立即将台面收拾干净,将不应在无菌室存放的物品和废弃物全部拿出无菌室后,对无菌室用5%石炭酸喷雾,或开紫外线灯照射30min。五、恒温培养室1.培养室的设置(1)培养室应有内、外两间,内室是培养室,外室是缓冲室。房间容积不宜大,以利于空气灭菌,内室面积在3.2×4.4=14m2左右,外室面积在3.2×1.8=6m2左右,高以2.5m左右为宜,都应有天花板。(2)分隔内室与外室的墙壁上部应设带空气过滤装置的通风口。(3)为满足微生物对温度的需要,需安装恒温恒湿机。(4)内外室都应在室中央安装紫外线灯,以供灭菌用。2.培养室内设备及用具(1)内室通常配备培养架和摇瓶机(摇床)。常用的摇瓶机有旋转式、往复式两种。(2)外室应有专用的工作服、鞋、帽、口罩、手持喷雾器和5%石炭酸溶液、70%酒精棉球等。3.培养室的灭菌消毒(1)同无菌室的灭菌、消毒措施。(2)小规模的培养可不启用恒温培养室,而在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六、普通实验室进行微生物的观察、计数和生理生化测定工作的场所。室内的陈设因工作侧重点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一般均配备实验台、显微镜、柜子及凳子。实验台要求平整、光滑,实验柜要足以容纳日常使用的用具及药品等。七、实验室其他要求 水、电、气等的容量、布设、性能均应满足实验室工作的需要。
要看你是做哪种产品的微生物实验室,化妆品实验室区一般会分成几个区:气相层析室、液相层析室、原子光谱室、化学药品化妆样品储藏室、微生物实验效度及准备室、办公管理与数据处理室、样品预处理室、紫外可见分光用室、禁限用物分析天平室。有微生物污染可能的环节,一般设在10万~30万级这个级别较高的洁净区内。洁净区内的空气须先经过净化过滤处理,且维持一定的压差。如果洁净区等级不同,两个区域之间的压差不小于49Pa.,与室外的压差不小于9.8Pa.。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之间还要设缓冲间,实验人员进入洁净区必须经过更衣、风淋。上海有家很有名的EPC工程(总承包)集成服务商,叫CEIDI西递,你可以找他们咨询下,他们帮很多有名的高校建过微生物实验室,做了很多1000平以上的项目,挺靠谱的。

微生物实验室设计规划要求为:1、在设计微生物实验室要合理规划出各个科室,一般包括准备室、微生物培养室、器械消毒及清洗室、纯水室、检测室、菌种室、储藏室等。2、各个科室之间应为独立区域,并且设置隔离门,在比较重要的实验室中要设立好缓冲区,进入实验室人员可在缓冲区二次清洁及更换衣物。3、实验室(含缓冲间)围护结构内表面必须光滑耐腐蚀、防水,以易于消毒清洁。所有缝隙必须加以可靠密封。实验室内所有的门均可自动关闭。4、除观察窗外,不得设置任何窗户。观察窗必须为密封结构,所用玻璃为不碎玻璃。地面应无渗漏,光洁但不滑。不得使用地砖和水磨石等有缝隙地面。5、通风空调系统为直排系统,不得采用部分回风系统。6、实验室中的家具应牢固。为易于清洁,各种家具和设备之间应保持一定间隙。应有专门放置生物废弃物容器的台(架)。家具和设备的边角和突出部位应光滑、无毛刺,以圆弧形为宜。微生物实验室释义:微生物实验室是指进行微生物研究的场所。根据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要求和使用要求,要不同于一般的实验室工程或净化工程。主要应用于微生物学、生物医学、生物化学、动物实验、基因重组以及生物制品等研究使用的实验室统称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由主功能实验室与其他实验室及辅助功能用房组成。生物安全实验室必须保证人身安全、环境安全、废弃物安全和样本安全,能长期而安全地运行,同时还为需要实验室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舒适、而良好的工作环境。
微生物实验室不同于一般的实验室工程或净化工程。主要应用于微生物学、生物医学、生物化学、动物实验、基因工程以及生物制品等研究使用的实验室统称为生物安全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由准备室、洗涤室、灭菌室、无菌室、恒温培养室和普通实验室六部分组成。这些房间的共同特点是地板和墙壁的质地光滑坚硬,仪器和设备的陈设简洁,便于打扫卫生。 一、准备室准备室用于配制培养基和样品处理等。室内设有试剂柜、存放器具或材料的专柜、实验台、电炉、冰箱和上下水道、电源等。二、洗涤室洗涤室用于洗刷器皿等。由于使用过的器皿已被微生物污染,有时还会存在病原微生物。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设置洗涤室。室内应备有加热器、蒸锅,洗刷器皿用的盆、桶等,还应有各种瓶刷、去污粉、肥皂、洗衣粉等。三、灭菌室灭菌室主要用于培养基的灭菌和各种器具的灭菌,室内应备有高压蒸汽灭菌器、烘箱等灭菌设备及设施。四、无菌室无菌室也称接种室,是系统接种、纯化菌种等无菌操作的专用实验室。在微生物中,菌种的接种移植是一项主要操作,这项操作的特点就是要保证菌种纯种,防止杂菌的污染。在一般环境的空气中,由于存在许多尘埃和杂菌,很易造成污染,对接种工作干扰很大。1.无菌室的设置无菌室应根据既经济又科学的原则来设置。其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1)无菌室应有内、外两间,内间是无菌室,外间是缓冲室。房间容积不宜过大,以便于空气灭菌。最小内间面积2×2.5=5m2,外间面积1×2=2m2,高以2.5m以下为宜,都应有天花板。(2)内间应当设拉门,以减少空气的波动,门应设在离工作台最远的位置上;外间的门最好也用拉门,要设在距内间最远的位置上。(3)在分隔内间与外间的墙壁或“隔扇”上,应开一个小窗,作接种过程中必要的内外传递物品的通道,以减少人员进出内间的次数,降低污染程度。小窗宽60cm、高40cm、厚30cm,内外都挂对拉的窗扇。(4)无菌室容积小而严密,使用一段时间后,室内温度很高,故应设置通气窗。通气窗应设在内室进门处的顶棚上(即离工作台最远的位置),最好为双层结构,外层为百叶窗,内层可用抽板式窗扇。通气窗可在内室使用后、灭菌前开启,以流通空气。有条件可安装恒温恒湿机。2.无菌室内设备和用具(1)无菌室内的工作台,不论是什么材质、用途的,都要求表面光滑和台面水平。(2)在内室和外室各安装一个紫外灯(多为30W)。内室的紫外线灯应安装在经常工作的座位正上方,离地面2m,外室的紫外线灯可安装在外室中央。(3)外室应有专用的工作服、鞋、帽、口罩、盛有来苏儿水的瓷盆和毛巾、手持喷雾器和5%石炭酸溶液等。(4)内室应有酒精灯、常用接种工具、不锈钢制的刀、剪、镊子、70%的酒精棉球、工业酒精、载玻璃片、特种蜡笔、记录本、铅笔、标签纸、胶水、废物筐等。3.无菌室的灭菌消毒(1)薰蒸:这是无菌室彻底灭菌的措施。无菌室使用了较长时间,污染比较严重时,应进行薰蒸灭菌。可用甲醛、乳酸或硫磺薰蒸。(2)喷雾:在每次使用无菌室前进行。喷雾可促使空气中微粒及微生物沉降,防止桌面、地面上的微尘飞场,并有杀菌作用。可用5%石炭酸喷雾。(3)紫外线照射:在每次使用无菌室前进行。紫外线有较好的杀菌效果。通常应开启紫外线灯照射30~60min。4.无菌室工作规程(1)无菌室灭菌。每次使用前开启紫外线灯照射30min以上,或在使用前30min,对内外室用5%石炭酸喷雾。(2)用肥皂洗手后,把所需器材搬入外室;在外室换上已灭菌的工作服、工作帽和工作鞋,戴好口罩,然后用2%煤酚皂液将手浸洗2分钟。(3)将各种需用物品搬进内室清点、就位,用5%石炭酸在工作台面上方和操作员站位空间喷雾,返回外室,5~10min后再进内室工作。(4)接种操作前,用70%酒精棉球擦手;进行无菌操作时,动作要轻缓,尽量减少空气波动和地面扬尘。(5)工作中应注意安全。如遇棉塞着火,用手紧握或用湿布包裹熄灭,切勿用嘴吹,以免扩大燃烧;如遇有菌培养物洒落或打碎有菌容器时,浸润5%石炭酸的抹布包裹后,并用浸润5%石炭酸的抹布擦拭台面或地面,用酒精棉球擦手后再继续操作。(6)工作结束,立即将台面收拾干净,将不应在无菌室存放的物品和废弃物全部拿出无菌室后,对无菌室用5%石炭酸喷雾,或开紫外线灯照射30min。五、恒温培养室1.培养室的设置(1)培养室应有内、外两间,内室是培养室,外室是缓冲室。房间容积不宜大,以利于空气灭菌,内室面积在3.2×4.4=14m2左右,外室面积在3.2×1.8=6m2左右,高以2.5m左右为宜,都应有天花板。(2)分隔内室与外室的墙壁上部应设带空气过滤装置的通风口。(3)为满足微生物对温度的需要,需安装恒温恒湿机。(4)内外室都应在室中央安装紫外线灯,以供灭菌用。2.培养室内设备及用具(1)内室通常配备培养架和摇瓶机(摇床)。常用的摇瓶机有旋转式、往复式两种。(2)外室应有专用的工作服、鞋、帽、口罩、手持喷雾器和5%石炭酸溶液、70%酒精棉球等。3.培养室的灭菌消毒(1)同无菌室的灭菌、消毒措施。(2)小规模的培养可不启用恒温培养室,而在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六、普通实验室进行微生物的观察、计数和生理生化测定工作的场所。室内的陈设因工作侧重点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一般均配备实验台、显微镜、柜子及凳子。实验台要求平整、光滑,实验柜要足以容纳日常使用的用具及药品等。七、实验室其他要求 水、电、气等的容量、布设、性能均应满足实验室工作的需要。
要看你是做哪种产品的微生物实验室,化妆品实验室区一般会分成几个区:气相层析室、液相层析室、原子光谱室、化学药品化妆样品储藏室、微生物实验效度及准备室、办公管理与数据处理室、样品预处理室、紫外可见分光用室、禁限用物分析天平室。有微生物污染可能的环节,一般设在10万~30万级这个级别较高的洁净区内。洁净区内的空气须先经过净化过滤处理,且维持一定的压差。如果洁净区等级不同,两个区域之间的压差不小于49Pa.,与室外的压差不小于9.8Pa.。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之间还要设缓冲间,实验人员进入洁净区必须经过更衣、风淋。上海有家很有名的EPC工程(总承包)集成服务商,叫CEIDI西递,你可以找他们咨询下,他们帮很多有名的高校建过微生物实验室,做了很多1000平以上的项目,挺靠谱的。
微生物实验室不同于一般的实验室工程或净化工程。主要应用于微生物学、生物医学、生物化学、动物实验、基因工程以及生物制品等研究使用的实验室统称为生物安全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由准备室、洗涤室、灭菌室、无菌室、恒温培养室和普通实验室六部分组成。这些房间的共同特点是地板和墙壁的质地光滑坚硬,仪器和设备的陈设简洁,便于打扫卫生。 一、准备室准备室用于配制培养基和样品处理等。室内设有试剂柜、存放器具或材料的专柜、实验台、电炉、冰箱和上下水道、电源等。二、洗涤室洗涤室用于洗刷器皿等。由于使用过的器皿已被微生物污染,有时还会存在病原微生物。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设置洗涤室。室内应备有加热器、蒸锅,洗刷器皿用的盆、桶等,还应有各种瓶刷、去污粉、肥皂、洗衣粉等。三、灭菌室灭菌室主要用于培养基的灭菌和各种器具的灭菌,室内应备有高压蒸汽灭菌器、烘箱等灭菌设备及设施。四、无菌室无菌室也称接种室,是系统接种、纯化菌种等无菌操作的专用实验室。在微生物中,菌种的接种移植是一项主要操作,这项操作的特点就是要保证菌种纯种,防止杂菌的污染。在一般环境的空气中,由于存在许多尘埃和杂菌,很易造成污染,对接种工作干扰很大。1.无菌室的设置无菌室应根据既经济又科学的原则来设置。其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1)无菌室应有内、外两间,内间是无菌室,外间是缓冲室。房间容积不宜过大,以便于空气灭菌。最小内间面积2×2.5=5m2,外间面积1×2=2m2,高以2.5m以下为宜,都应有天花板。(2)内间应当设拉门,以减少空气的波动,门应设在离工作台最远的位置上;外间的门最好也用拉门,要设在距内间最远的位置上。(3)在分隔内间与外间的墙壁或“隔扇”上,应开一个小窗,作接种过程中必要的内外传递物品的通道,以减少人员进出内间的次数,降低污染程度。小窗宽60cm、高40cm、厚30cm,内外都挂对拉的窗扇。(4)无菌室容积小而严密,使用一段时间后,室内温度很高,故应设置通气窗。通气窗应设在内室进门处的顶棚上(即离工作台最远的位置),最好为双层结构,外层为百叶窗,内层可用抽板式窗扇。通气窗可在内室使用后、灭菌前开启,以流通空气。有条件可安装恒温恒湿机。2.无菌室内设备和用具(1)无菌室内的工作台,不论是什么材质、用途的,都要求表面光滑和台面水平。(2)在内室和外室各安装一个紫外灯(多为30W)。内室的紫外线灯应安装在经常工作的座位正上方,离地面2m,外室的紫外线灯可安装在外室中央。(3)外室应有专用的工作服、鞋、帽、口罩、盛有来苏儿水的瓷盆和毛巾、手持喷雾器和5%石炭酸溶液等。(4)内室应有酒精灯、常用接种工具、不锈钢制的刀、剪、镊子、70%的酒精棉球、工业酒精、载玻璃片、特种蜡笔、记录本、铅笔、标签纸、胶水、废物筐等。3.无菌室的灭菌消毒(1)薰蒸:这是无菌室彻底灭菌的措施。无菌室使用了较长时间,污染比较严重时,应进行薰蒸灭菌。可用甲醛、乳酸或硫磺薰蒸。(2)喷雾:在每次使用无菌室前进行。喷雾可促使空气中微粒及微生物沉降,防止桌面、地面上的微尘飞场,并有杀菌作用。可用5%石炭酸喷雾。(3)紫外线照射:在每次使用无菌室前进行。紫外线有较好的杀菌效果。通常应开启紫外线灯照射30~60min。4.无菌室工作规程(1)无菌室灭菌。每次使用前开启紫外线灯照射30min以上,或在使用前30min,对内外室用5%石炭酸喷雾。(2)用肥皂洗手后,把所需器材搬入外室;在外室换上已灭菌的工作服、工作帽和工作鞋,戴好口罩,然后用2%煤酚皂液将手浸洗2分钟。(3)将各种需用物品搬进内室清点、就位,用5%石炭酸在工作台面上方和操作员站位空间喷雾,返回外室,5~10min后再进内室工作。(4)接种操作前,用70%酒精棉球擦手;进行无菌操作时,动作要轻缓,尽量减少空气波动和地面扬尘。(5)工作中应注意安全。如遇棉塞着火,用手紧握或用湿布包裹熄灭,切勿用嘴吹,以免扩大燃烧;如遇有菌培养物洒落或打碎有菌容器时,浸润5%石炭酸的抹布包裹后,并用浸润5%石炭酸的抹布擦拭台面或地面,用酒精棉球擦手后再继续操作。(6)工作结束,立即将台面收拾干净,将不应在无菌室存放的物品和废弃物全部拿出无菌室后,对无菌室用5%石炭酸喷雾,或开紫外线灯照射30min。五、恒温培养室1.培养室的设置(1)培养室应有内、外两间,内室是培养室,外室是缓冲室。房间容积不宜大,以利于空气灭菌,内室面积在3.2×4.4=14m2左右,外室面积在3.2×1.8=6m2左右,高以2.5m左右为宜,都应有天花板。(2)分隔内室与外室的墙壁上部应设带空气过滤装置的通风口。(3)为满足微生物对温度的需要,需安装恒温恒湿机。(4)内外室都应在室中央安装紫外线灯,以供灭菌用。2.培养室内设备及用具(1)内室通常配备培养架和摇瓶机(摇床)。常用的摇瓶机有旋转式、往复式两种。(2)外室应有专用的工作服、鞋、帽、口罩、手持喷雾器和5%石炭酸溶液、70%酒精棉球等。3.培养室的灭菌消毒(1)同无菌室的灭菌、消毒措施。(2)小规模的培养可不启用恒温培养室,而在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六、普通实验室进行微生物的观察、计数和生理生化测定工作的场所。室内的陈设因工作侧重点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一般均配备实验台、显微镜、柜子及凳子。实验台要求平整、光滑,实验柜要足以容纳日常使用的用具及药品等。七、实验室其他要求 水、电、气等的容量、布设、性能均应满足实验室工作的需要。
要看你是做哪种产品的微生物实验室,化妆品实验室区一般会分成几个区:气相层析室、液相层析室、原子光谱室、化学药品化妆样品储藏室、微生物实验效度及准备室、办公管理与数据处理室、样品预处理室、紫外可见分光用室、禁限用物分析天平室。有微生物污染可能的环节,一般设在10万~30万级这个级别较高的洁净区内。洁净区内的空气须先经过净化过滤处理,且维持一定的压差。如果洁净区等级不同,两个区域之间的压差不小于49Pa.,与室外的压差不小于9.8Pa.。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之间还要设缓冲间,实验人员进入洁净区必须经过更衣、风淋。上海有家很有名的EPC工程(总承包)集成服务商,叫CEIDI西递,你可以找他们咨询下,他们帮很多有名的高校建过微生物实验室,做了很多1000平以上的项目,挺靠谱的。

实验室建设、实验室规划设计有什么标准?一、中国规范与标准1、JGJ91-93 《科学实验室建筑设计规范》2、建标127-2009《治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3、GB 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4、GB J16-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5、DB 20057-94《建筑防雷设计规范》6、GB 20346-2004《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7、GB 50019-200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8、GB 50073-2001《洁净厂房设计规范》9、GB 50346-2004《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10、GB/19489-2004《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11、GB 14925-2001《实验室动物环境及设施》12、SN/T1193-2003《基因检验实验室技术要求》13、GB IT14925-94《实验室防护基本标准》14、GB 4972-84《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15、GB 8703-88《辐射防护规定》16、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17、GB 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二、国际规范与标准1、ABSA 美国生物安全协会相关设计要求2、ACGIH 美国工业卫生协会相关设计要求3、AIA 美国建筑师协会相关设计要求4、ANSI 美国标准协会相关设计要求5、ASHRAE 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相关设计要求6、ASTM 美国材料实验室协会相关设计要求7、NFPA 美国防火协会相关设计与要求8、NIH 美国全国卫生研究所相关设计要求9、NRC 美国核控委员会相关设计要求10、世界卫生组织(WT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11、美国CDC/NIH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12、美国建筑师协会生物医学研究实验室规划设计手册

一、中国规范与标准1、JGJ91-93 《科学实验室建筑设计规范》2、建标127-2009《治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3、GB 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4、GB J16-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5、DB 20057-94《建筑防雷设计规范》6、GB 20346-2004《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7、GB 50019-200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8、GB 50073-2001《洁净厂房设计规范》9、GB 50346-2004《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10、GB/19489-2004《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11、GB 14925-2001《实验室动物环境及设施》12、SN/T1193-2003《基因检验实验室技术要求》13、GB IT14925-94《实验室防护基本标准》14、GB 4972-84《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15、GB 8703-88《辐射防护规定》16、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17、GB 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二、国际规范与标准1、ABSA 美国生物安全协会相关设计要求2、ACGIH 美国工业卫生协会相关设计要求3、AIA 美国建筑师协会相关设计要求4、ANSI 美国标准协会相关设计要求5、ASHRAE 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相关设计要求6、ASTM 美国材料实验室协会相关设计要求7、NFPA 美国防火协会相关设计与要求8、NIH 美国全国卫生研究所相关设计要求9、NRC 美国核控委员会相关设计要求10、世界卫生组织(WT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11、美国CDC/NIH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12、美国建筑师协会生物医学研究实验室规划设计手册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设置标准依据啥微生物限度检查实验室及要求:微生物限度检查实验室用途用于检查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料、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的程度。检查项目包括细菌数、霉菌数、酵母菌数及控制菌检查。 《中国药典》[1] 对微生物限度检查实验室的要求 微生物限度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 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检验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再污染。单向流空气区域、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洁净度验证。微生物限度检查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仪器设备: 1、净化工作台(垂直流/水平流)2、 恒温培养箱(30~35℃)、3、生化培养箱(23~28℃)、4微波炉、5、匀浆仪(3000~8000 r/min)或康氏振荡器、6、恒温水浴、7、电热干燥箱(100~300℃)、8、、电冰箱、9离心机、10离心管、11微孔滤膜及薄膜过滤器(微生物限度检查仪)、12尘埃粒子计数器( 带打印功能)13浮游菌采样(狭缝式)、14蒸汽灭菌器(使用时要进行灭菌效果检查并应定期请有关部门检定)。 15菌落计数器、16显微镜(40×~1500×)、17电子天平或药物天平(感量0.1g),18pH计。玻璃器皿:1、锥形瓶(250~300ml、500ml内装玻璃珠若干)、2、培养皿(9cm)、3、量筒(100ml,500m1)、4、试管(18mm×180mm)及塞、吸管(1m1分度0.0l,10m1分度0.1)、5、注射器(20ml或30m1)、6、涂布棒、7、注射针头、8、载玻片、9、盖玻片、10、玻璃消毒缸(带盖)、11、不锈钢桶(带盖)。玻璃器皿用前应洗涤洗干净,吸管、量筒不挂水滴,无残留抗菌物质。吸管口上端距0.5cm处塞入约2cm的适宜疏松棉花,置吸管筒内或牛皮纸袋中。锥形瓶、量筒、试管均应加棉塞或硅胶塞,若用振荡器制备混悬液时,尚需用玻璃纸包裹瓶塞,以免振荡时供试液污染瓶塞,再用牛皮纸包扎。玻璃器皿,均于160℃干热灭菌2h或高压蒸汽121℃灭菌30min,烘干备用。用具 :大、小橡皮头(放于干净带盖的容器中,并应定期用70%~75%乙醇溶液浸泡)。无菌衣、帽、口罩、手套(洗净后配套,用牛皮纸包严)灭菌,备用。也可用一次性无菌衣、帽、口罩、手套。接种环(白铱金或镍铬合金,环径4~5mm、长度6~10cm)、乙醇灯、乙醇棉球或碘伏棉球、灭菌剪刀或灭菌手术刀和灭菌镊子、灭菌钢锥、灭菌称样纸、不锈钢药匙、试管架、火柴、记号笔、白瓷盘、洗手盆、陶瓦盖(12cm)、实验记录纸等对无菌检查实验室实验室人员的考核项目:1 纯化水微生物计数2 饮用水大肠菌群计数3 口服液体制剂辅料霉菌和酵母菌计数4 口服固体制剂辅料控制菌检查5 局部给药制剂辅料控制菌检查6 洁净区洁净度检测7 口服液体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8 口服固体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9 局部给药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10拓展训练项目微生物限度检查项目及要求项目名称工作任务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纯化水微生物计数细菌计数1、了解纯化水在生物制品药品生产和检验中的用途、微生物污染源和细菌的危害;2、熟悉纯化水取样SOP;3、了解纯化水内控质量标准制定依据;4、熟悉细菌计数常规方法和适用范围;5、熟悉细菌菌数数据记录、修约规则和报告规则。1、能按规定确定纯化水取样点和取样量,准备取样用具并正确取样;2、能按规定方法和样品量准备细菌计数器皿、培养基等;3、能按规定方法对纯化水样品进行稀释、接种、培养、观察和记录;4、能正确填写细菌计数操作记录,并判定水质是否符合规定;霉菌计数1、了解霉菌的危害;2、熟悉霉菌计数常规方法和适用范围;3、熟悉霉菌计数法与细菌计数的异同;4、熟悉霉菌与细菌数报告规则的区别。1、能参照霉菌计数操作方法完成霉菌计数操作;2、能正确填写霉菌计数操作记录,并判定水质是否符合规定;3、会操作微波炉和各种灭菌器。 饮用水大肠菌群检查

微生物限度检查实验室及要求:微生物限度检查实验室用途用于检查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料、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的程度。检查项目包括细菌数、霉菌数、酵母菌数及控制菌检查。 《中国药典》[1] 对微生物限度检查实验室的要求 微生物限度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 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检验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再污染。单向流空气区域、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洁净度验证。微生物限度检查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仪器设备: 1、净化工作台(垂直流/水平流)2、 恒温培养箱(30~35℃)、3、生化培养箱(23~28℃)、4微波炉、5、匀浆仪(3000~8000 r/min)或康氏振荡器、6、恒温水浴、7、电热干燥箱(100~300℃)、8、、电冰箱、9离心机、10离心管、11微孔滤膜及薄膜过滤器(微生物限度检查仪)、12尘埃粒子计数器( 带打印功能)13浮游菌采样(狭缝式)、14蒸汽灭菌器(使用时要进行灭菌效果检查并应定期请有关部门检定)。 15菌落计数器、16显微镜(40×~1500×)、17电子天平或药物天平(感量0.1g),18pH计。玻璃器皿:1、锥形瓶(250~300ml、500ml内装玻璃珠若干)、2、培养皿(9cm)、3、量筒(100ml,500m1)、4、试管(18mm×180mm)及塞、吸管(1m1分度0.0l,10m1分度0.1)、5、注射器(20ml或30m1)、6、涂布棒、7、注射针头、8、载玻片、9、盖玻片、10、玻璃消毒缸(带盖)、11、不锈钢桶(带盖)。玻璃器皿用前应洗涤洗干净,吸管、量筒不挂水滴,无残留抗菌物质。吸管口上端距0.5cm处塞入约2cm的适宜疏松棉花,置吸管筒内或牛皮纸袋中。锥形瓶、量筒、试管均应加棉塞或硅胶塞,若用振荡器制备混悬液时,尚需用玻璃纸包裹瓶塞,以免振荡时供试液污染瓶塞,再用牛皮纸包扎。玻璃器皿,均于160℃干热灭菌2h或高压蒸汽121℃灭菌30min,烘干备用。用具 :大、小橡皮头(放于干净带盖的容器中,并应定期用70%~75%乙醇溶液浸泡)。无菌衣、帽、口罩、手套(洗净后配套,用牛皮纸包严)灭菌,备用。也可用一次性无菌衣、帽、口罩、手套。接种环(白铱金或镍铬合金,环径4~5mm、长度6~10cm)、乙醇灯、乙醇棉球或碘伏棉球、灭菌剪刀或灭菌手术刀和灭菌镊子、灭菌钢锥、灭菌称样纸、不锈钢药匙、试管架、火柴、记号笔、白瓷盘、洗手盆、陶瓦盖(12cm)、实验记录纸等对无菌检查实验室实验室人员的考核项目:1 纯化水微生物计数2 饮用水大肠菌群计数3 口服液体制剂辅料霉菌和酵母菌计数4 口服固体制剂辅料控制菌检查5 局部给药制剂辅料控制菌检查6 洁净区洁净度检测7 口服液体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8 口服固体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9 局部给药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10拓展训练项目微生物限度检查项目及要求项目名称工作任务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纯化水微生物计数细菌计数1、了解纯化水在生物制品药品生产和检验中的用途、微生物污染源和细菌的危害;2、熟悉纯化水取样SOP;3、了解纯化水内控质量标准制定依据;4、熟悉细菌计数常规方法和适用范围;5、熟悉细菌菌数数据记录、修约规则和报告规则。1、能按规定确定纯化水取样点和取样量,准备取样用具并正确取样;2、能按规定方法和样品量准备细菌计数器皿、培养基等;3、能按规定方法对纯化水样品进行稀释、接种、培养、观察和记录;4、能正确填写细菌计数操作记录,并判定水质是否符合规定;霉菌计数1、了解霉菌的危害;2、熟悉霉菌计数常规方法和适用范围;3、熟悉霉菌计数法与细菌计数的异同;4、熟悉霉菌与细菌数报告规则的区别。1、能参照霉菌计数操作方法完成霉菌计数操作;2、能正确填写霉菌计数操作记录,并判定水质是否符合规定;3、会操作微波炉和各种灭菌器。 饮用水大肠菌群检查

有哪些实验室建设规划方面的标准?一、中国规范与标准 1、JGJ91-93 《科学实验室建筑设计规范》2、建标127-2009《治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3、GB 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4、GB J16-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5、DB 20057-94《建筑防雷设计规范》6、GB 20346-2004《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7、GB 50019-200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8、GB 50073-2001《洁净厂房设计规范》9、GB 50346-2004《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10、GB/19489-2004《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11、GB 14925-2001《实验室动物环境及设施》12、SN/T1193-2003《基因检验实验室技术要求》13、GB IT14925-94《实验室防护基本标准》14、GB 4972-84《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15、GB 8703-88《辐射防护规定》16、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17、GB 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二、国际规范与标准1、ABSA 美国生物安全协会相关设计要求2、ACGIH 美国工业卫生协会相关设计要求3、AIA 美国建筑师协会相关设计要求4、ANSI 美国标准协会相关设计要求5、ASHRAE 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相关设计要求6、ASTM 美国材料实验室协会相关设计要求7、NFPA 美国防火协会相关设计与要求8、NIH 美国全国卫生研究所相关设计要求9、NRC 美国核控委员会相关设计要求10、世界卫生组织(WT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11、美国CDC/NIH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 12、美国建筑师协会生物医学研究实验室规划设计手册

一、中国规范与标准 1、JGJ91-93 《科学实验室建筑设计规范》2、建标127-2009《治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3、GB 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4、GB J16-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5、DB 20057-94《建筑防雷设计规范》6、GB 20346-2004《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7、GB 50019-200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8、GB 50073-2001《洁净厂房设计规范》9、GB 50346-2004《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10、GB/19489-2004《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11、GB 14925-2001《实验室动物环境及设施》12、SN/T1193-2003《基因检验实验室技术要求》13、GB IT14925-94《实验室防护基本标准》14、GB 4972-84《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15、GB 8703-88《辐射防护规定》16、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17、GB 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二、国际规范与标准1、ABSA 美国生物安全协会相关设计要求2、ACGIH 美国工业卫生协会相关设计要求3、AIA 美国建筑师协会相关设计要求4、ANSI 美国标准协会相关设计要求5、ASHRAE 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相关设计要求6、ASTM 美国材料实验室协会相关设计要求7、NFPA 美国防火协会相关设计与要求8、NIH 美国全国卫生研究所相关设计要求9、NRC 美国核控委员会相关设计要求10、世界卫生组织(WT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11、美国CDC/NIH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 12、美国建筑师协会生物医学研究实验室规划设计手册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